踏青時節來臨,眾多戶外運動俱樂部和高校旅游社團紛紛推出公益旅游項目,吸引了不少白領“驢友”參與。記者了解到,所謂公益游,就是將公益活動的內容與旅游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方式。
所謂“眼前一亮”———就是我看到這則新聞的感受。
多年的“黃金周”,多年的旅游經濟,早已讓許多人“旅游疲勞”,以至于干脆呆在家里。現在看來,增加一些“公益”元素,提升旅游的“附加值”,不啻為一個“解決之道”。這種發源民間的探索,顯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其實,人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年輕人更會追問“價值”、“意義”,以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義工”,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況且,“公益”對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就更有可能成為“長久之道”。
在我看來,“公益游”對于一些地方也是機遇。特別是那些擁有青山綠水的貧困地區,不妨仔細研究一下“公益游”,及早制訂出臺一套“迎合”的辦法,既給熱心公益游的游客行個方便,又能繁榮本地公益事業和旅游事業。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總比搞些花架子要強許多。當然,前提是不要勞民傷財以違初衷。
宣華華(浙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