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城鎮的孩子不會深究他們日常喝的水是從哪兒來的。水龍頭一打開,水就來了。
然而,對家住陜北黃土高原山腰上17歲的劉建李來說,每天天一亮,就必須牽著毛驢下到幾百米的山腳馱兩桶水,以解決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
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條羊腸小道。晴朗的冬日,這條小道還算好走,但劉建李和他的“伙伴”仍在幾個拐彎處揚起了嗆人的塵土。雨天和大雪天路況的艱難便可想而知。
15分鐘后,他們來到了井邊。接著,劉建李用一個1米左右的小鉤吊著一個小鐵桶從井中打水,約5分鐘后,驢背上的兩個大木桶都裝滿了水并用塞子堵上,這時就該回家了。
上山回家的路對馱著100多斤重的驢來說本來已很艱難,況且這條驢很快就要下崽了。剛剛還不時憨厚地笑著的劉建李也開始氣喘吁吁。返程比來時多花了一倍時間。
就這樣,劉建李每天往返兩趟為8口之家運水喝。洗衣服時,往返次數更多。由于勞動力有限,家里種的莊稼只能靠老天降雨,完全聽天由命。劉建李每天除了運水,還要背柴、放羊和種地,這讓上了5年學的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中國屬于水資源缺乏的國家。包括新疆、寧夏、內蒙古、青海、甘肅和陜西在內的西北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干旱缺水問題。雖然自1949年以來政府興建了3000多座水庫,但中國有近5000萬人面臨飲水難題,其中多數人居住在降水量小或因地形崎嶇蓄水困難的中西部。
發展經濟可以解決環境導致的生活貧困,經濟改革使近2億人脫離了貧困線,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銀行規定的貧困線以下,即每天不足10元。除此以外,近年來一部分地區還出現了返貧現象。
貴州省交樂村4歲小波的繼父原是當地富甲一方的煤礦主,因為使用高砷煤,不幸中毒致癌,全家也因病返貧,家徒四壁。在山西大營村也有許多孩子因飲用被污染的水導致砷中毒。原本是富裕了,希望喝上干凈的水,沒想到花錢打水井,誤打到砷超標的水層上,因病返貧。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網站資料顯示:兒童往往從他們的長輩那里繼承了貧窮。營養不良的婦女生下低體重嬰兒。這些嬰兒長到幼兒時期,微量營養素缺乏會使他們發育遲緩,家庭和學校惡劣的衛生狀況也導致他們經常生病,學習質量無法保障。成績不良或家務勞動的負擔往往使他們不得不過早輟學。即便輟學后能夠找到工作,微薄的收入也會讓他們繼續在貧困線上掙扎。這就是貧困的惡性循環。
也許是我們習慣了“家丑不可外揚”,加上媒體報道的局限,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讓很多外國人認為中國各地都已相當富裕了。他們常常質疑為什么還要向中國提供援助資金?這種輿論環境可能導致中國兒童的獲贈率大大低于周邊國家。
現在,能為生活在貧困地區兒童從國際上獲取援助,盡快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況是更務實的考慮。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