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片清晰顯示出鋼針)
3月23日下午,張興良又一次來到右安門醫院,為女兒小欣(化名)的手指跟醫院協商賠償。去年7月,當時1歲半的小欣在右安門醫院接受了手指整形。今年2月底,在孩子手指里發現了手術后遺留的鋼針。
家長被告知針已取出
張興良說,前年年底,1歲的小欣不小心把雙手伸進了開水里,由于治療燙傷過程中出現了感染,因此雙手都在愈合后留下了嚴重傷疤,有的手指還粘連在一起。
去年7月7日,他和妻子帶著小欣從旅順來到北京,在右安門醫院為女兒做了手指整形。手術主要是將粘連的手指分開并在有疤痕的地方植皮。由于左手小手指已經有些變形,醫生在女兒手指內植入了一根長約2厘米的克氏針作為植皮后固定。
“我當時就問醫生,你們把針取出來了嗎?”張興良回憶,19天后女兒出院,在核對住院費清單時,他看見清單上有克氏針固定術的字樣,但自己卻沒有看見醫生把針取出來,就問了一句。得到醫生“肯定已經取出”的回答。
張興良說,回家后,雖然孩子的小手指一直高高腫著,但從表面也看不出什么異樣,況且他們又得到醫生保證,因此并沒有懷疑孩子手指內有東西,還以為是感染了,就每天用碘酒給孩子消毒。
7個月后鋼針露出頭
為了讓女兒的手早日康復,張興良每天都和妻子按醫囑給孩子做手指按摩。“捏住孩子的手指上上下下掰,讓萎縮的皮膚恢復正常。”他說,每次做手指按摩,還不會說話的女兒就不停掙扎,哇哇大哭,聲音很慘且臉色蒼白。
張興良和妻子還以為是皮膚萎縮后再次撐開的正常反應,因此一直堅持按摩。直到2月20日那天,妻子拿毛巾給孩子擦手,突然,毛巾被什么東西鉤住了,女兒也開始慘叫,低頭一看,女兒的指頭內露出了一點針頭。張興良說,他立馬意識到是那枚針沒取出來,他抱著女兒就去了旅順第一人民醫院,拍出來的X光片證實了他的想法。
幾天后,張興良和妻子抱著女兒再次來到北京右安門醫院,在醫院寫下“先治療后解決糾紛”內容的字據后。
小欣接受了醫院的免費治療,將鋼針取出。3月15日,小欣和媽媽回到旅順休養。
17日,張興良回到北京,與醫院協商賠償至今。
醫院答應賠償1.5萬元
昨日下午,張興良和一位朋友一起去醫院協商賠償事宜。這位朋友轉述,負責處理此事的醫務科主任徐亞萍(音)承認,鋼針的確是醫院沒有及時取出,遺留在孩子手指內的。但事情發生后,醫院已經給小孩免費做了治療,將鋼針取出,按目前情況來看,小孩并不會留下后遺癥。徐同時談到,以后孩子的左小手指頭將不會動,但她表示,但這個應該是第一次整形手術時帶來的必然風險,此前他們也向孩子家長說明了風險。至于賠償金,最多只能賠付1.5萬元。徐還解釋,賠償數額是醫院根據相關規定,經過討論做出來的。里面包括了孩子的營養費,雙親的誤工費,還有住院期間的陪護費等,這是醫院賠付的最大限度。在整個協商過程中,徐亞萍始終不認為這屬于醫療事故,“只是一個小錯誤。”
張興良認為,1.5萬元根本不足以賠償他們所受的精神損失,而且現在也不能斷定女兒手指是否會留下后遺癥。
家長到衛生局反映問題
昨日下午4時,記者去右安門醫院醫務科采訪,但徐亞萍并不在。科教科的
張興良昨天下午還分別去了北京市衛生局和豐臺區衛生局反映問題。記者電話聯系到徐亞萍時,徐說,衛生局已經給她打了電話,現在問題的處理需要張興良和醫院協調。她稱克氏針已經取出,但拒絕說明針留在指內的原因,“有問題讓他明天來找我!”隨后掛斷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