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再多也會花完,而學會愛,對心靈的滋潤,對世界的祝福卻是永恒的——
活著就是愛
(《孤兒院里的男保姆》之一)
編者按:這是一位自然之子獻給都市的溫馨祝福,一本寫滿了“愛”的書。一位云南原始森林的納西青年,隨浪跡天涯的妻——作家蓮子來到北京,進入一家殘疾孤兒院工作。他天性單純快樂,心地慈善,像媽媽一樣給孩子喂奶、換尿布,伴孩子入睡,跟孩子戲游……讓自閉癥的孩子敞開心扉,給只會睡覺的腦癱兒打開了外面的世界,跟一個額頭長著大包的怪相的孩子建立了難分難解的父子之情……
本報將陸續摘選一些精華篇章以餐讀者。
我的童年是在玉龍雪山旁的一個無名山旮旯里度過的。
村子的周圍是一座座茂密山林。每天早晨我是在很多鳥的歌唱聲中醒過來的,夜里有貓頭鷹為我催眠。四季都有不同的花點綴在山林里。呼吸的是那種帶有樹葉腐蝕味的清涼的空氣,喝的是樹林里清澈的泉水,吃的是媽媽埋在火塘里的玉米窩窩。
十二歲時就到了這個雪山腳下的麗江壩子里讀書,除了讀大專的三年外,其余的時間都是在這個壩子里度過的,那里有我的好多朋友。我的日子是那么悠閑而懶散,整天都無所事事,在這個小小古鎮的街頭巷尾逛著。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找到了我的妻蓮子,我們成了一個溫馨的家。我們的家是在一條河的旁邊,那里有一個大瀑布,發出嘩嘩的水聲,門前有一條小河,那是我們用來洗菜和衣服的專用水。我們的家是一個獨院,有兩間房子,那里原來是一個豬圈。
我們在那里度過了一個夏天,又一個秋天,冬天天氣開始有點冷了。妻對我說,走吧,咱們到北京去。我們就這樣飛到了北京。
首先讓我感受到的是北方冬天的嚴寒,其次就是行人匆匆的步伐。我在麗江時是走得比較快的一個,可是到這里后,我發現我跟不上這里的行人,他們已練就行如流水的功夫豈能讓我追上。不要說是男士就是女士我也追不上。
最后讓我吃驚的是在地鐵里,人們沉默著,互不交流,神情疲倦地縮在自己的世界里,抱著身子。我覺得很悶,很不習慣,就和妻就一起唱了一首歌,很多雙眼睛就以一種驚訝的目光看著我,好像我們是從森林里出來的大猩猩一樣。
我學的是測量學,卻到一家孤兒院里來工作。
一直以來,我也在想著什么樣的工作對我來說最有意義。
那現在,我遇上了這些孤兒,我覺得這是符合我心意的工作。孩子們都身體殘疾,又被人遺棄。孤兒和老人,是最需要關愛的群體,所以,我很歡喜地選擇了這份工作。
這份工作幾乎沒有什么收入,我也覺得對不起我的妻。因為我們的家完全是個需要白手起家的家。但是,我的妻說,日子能過去就行了,孤兒院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教堂。錢多了也會花掉,而學會愛別人,對這個世界的祝福,卻是永恒的。
在這里我認識了許多朋友。我特別要說的是這家孤兒院的經理人——美國的約翰、絲瑞娜夫婦,園長華姍娜,還有這家孤兒園的投資者中國關愛基金會。
約翰、絲瑞娜夫婦在大學學習了中國歷史和文學,后來到中國教英語,他們經常走進孤兒院當義工,后來,就干脆放棄了其他的工作,專門致力于中國孤兒關愛方面的工作。這已經成了他們終生的事業。他們愛孩子,我從他們身上感到了人類中那種高貴的特質。那種愛是超越的愛,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得失。他們自己有四個孩子,家里還養著兩個中國的殘疾孤兒。他們在美國可以過物質豐厚的生活,呼吸新鮮的空氣,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為了這些孤兒,他們全家住在中國,他們有幾個孩子是在中國出生的。他們一家人是那么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溫馨氣氛影響著周圍的很多人。
華姍娜出生在美國印第安娜州,大學畢業后,就滿世界從事孤兒關愛工作,她曾去了墨西哥、印度,又來中國。她曾經回過國,但她非常想念孩子們,就又來了,她身上散發著充沛的熱情,那么年輕的一個姑娘,卻那么滿滿地充溢著愛。她操勞著孤兒院的大事小事,管理著幾十個中國阿姨和工作人員,可真是難為她了。她說,她愛孩子,可是也不僅僅是愛孩子,她的愛更加廣大,實際上,她臉上的微笑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劑良藥。
我在這里工作期間,曾經去重慶接受過一次腦癱兒康復培訓。在那里,我才真正地了解了孤兒及殘疾兒關愛工作,是多么重要多么了不起的一種工作。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放棄了任何的功利心,為這種事業貢獻著自己的一生。我在那里接觸到了來自各地的,包括臺灣的老師。他們都滿懷愛心。我們每日的課程安排得很滿,從早到晚。我在這里,第一次了解了從事這個工作的經典人物特蕾莎修女。
一天晚上,我們看了一部關于她的電影,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全心全意的,毫無保留地愛著人類的人。她是阿爾巴尼亞人,來到印度的一家修道院當修女。有一天,她走出了修道院的高墻,脫掉了道袍,穿上了印度最窮的人穿的白色紗麗,承受著重重阻力,來到加爾各達最著名的貧民窟,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老的,弱的,病的,殘的,將死的人。她只穿著涼鞋,風里雨里,完全把自己舍下。不知有多少孤單的老人安祥地富有尊嚴地死在她的面前,不知有多少孤兒因為她而有了家,不知有多少墮落的人,因為遇上她而獲得了新生。
她說:活著就是愛。她用她的行動,感召了全世界的人民。她可是一個真正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她所有財產就是她背著的那個包。她的鞋已經很臟很破,腳也嚴重變形,可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富有的慈善家們,給她愛的事業捐贈的時候,都會趴在地上,親吻她那雙嚴重變形的腳。1979年,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在頒獎演說中,她向全世界人傳達了她的人生觀——活著就是愛……
她臨終的時候,還想到中國來,幫助貧困者和孤兒。看著那部電影,我不由自主地流著眼淚。我真的被感動了。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的特蕾莎修女,她們默默地奉獻著自己,不求回報。他(她)們的愛沒有邊界,沒有國籍,超越人種,超越民族。我一直都在想,這樣的愛力是從哪里來的呢?
這樣的愛力是哪里來的呢?
約翰、斯瑞娜夫婦、華姍娜、圣特蕾莎嬤嬤,馬修,還有大批的來自世界各國的義工,尤其是美國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一個個神奇得就像天使一樣出現在我的身邊,他們給我精神上的啟示和鼓勵是難以言傳的。我只感到自己一定會堅定地這樣走下去了,去愛,去釋放。
我當然更不會忘記兩位中國姑娘,唐霞和王芳,她們是那么善解人意,在她們身上同樣凝聚了深厚的中國式的愛力。她們在兒童之家的作用舉足輕重。尤其是唐霞,那么瘦,她承擔的工作跟她的身體極不成比例。她一批一批地培訓阿姨。她大學畢業后,本來可以選擇其他的工作,可是卻來幫助孤兒。她說,孩子太需要關愛了。而現在她已和孩子們是一家人了,不可能分開了。王芳也是那么熱情天真,剛剛大學畢業,就投身到這個工作中來了。她的外語講得很好,人也很漂亮,完全可以找一份外企里的工作,可是她來這里后也被這些孩子所吸引了,她覺得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所以就在這里辛苦地工作著。
還有長期在這里服務的中國阿姨們。她們都來自附近的鄉村,她們大都有了孩子,有護理孩子的經驗,如果不是她們每日的精心護理,這項偉大的工作也沒法進展。她們是孩子的母親,是第一位老師。是她們,為這些孩子營造著優美的家庭氣氛。我從她們身上學習了很多。
還有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雖然沒有直接來做這個工作(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著),但是他們一直都在欣賞并分享著這個工作。他們都已經開始了……
我在這里工作了近五個月,這是我人生中頗為有意義,也頗為幸福的一段日子,但我不得不暫時退出來,難分難解地、撕心裂肺地退出來,因為我要完成一段時間的學業。
是的,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這么說。愛是永恒不變的。沒有愛的生活是無法度過的。我將以另一種方式去繼續學習完成愛的人生。我愿意把這段美妙時光的日記,奉獻出來,和每一位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