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從北京播撒到儀隴山村
——原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唐克碧退休還鄉為百姓解疾苦促發展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正是千家萬戶團聚的日子。雖然身在北京溫馨的家中,但唐克碧卻著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早已飛到了遙遠的儀隴山村。老伴、兒子、媳婦都三番五次懇求她過了元宵節再走,老伴董康祥心疼地說:“你大年初三才回家,屁股還沒有坐熱又要走……我70歲了,你也60多歲了,你就不能在家多呆一天嗎?”唐克碧說:“老頭子,我咋不想你們呢?可是村子里的公路和養老院正在緊張施工,有很多事情都等著我去辦,那里更離不開我呀。我必須趕回村里把公路修好,把養老院建好,早些造福鄉親們,也不負朱老總的囑托。我在這里多享一天福,鄉親們就要多受一天苦,我就是睡覺都睡不踏實啊。”
凌晨4點多,唐克碧翻身起床,含著熱淚看了看正在睡夢中的老伴,沒有驚動家人,一個人拎著行李出發了。她輾轉來到首都機場,乘上了四川飛往成都的客機,當天就馬不停蹄趕到儀隴縣塞金鎮民主村的養老院和公路建設工地上……
返鄉之行,改變了退休生活的軌跡
唐克碧在不少人眼里是一位傳奇人物。
1942年6月,唐克碧出生在儀隴縣岐山鄉新民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經歷了不少磨難。迫于生活壓力,她在16歲就遠離家鄉,來到川南氣礦當了一名石油工人。在唐克碧心中,是共產黨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她立志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黨和人民。她忘我地工作,當車工、打油氣井,什么臟活苦活都搶著干,很多男工都敬佩的豎起了大拇指。為了國家早日甩掉貧油國的帽子,唐克碧帶領著100多名不讓須眉的川妹子成立了四川石油女子鉆井隊,高質量的打出了20多口油氣井。女子操作4000米大型鉆機打深井,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而唐克碧她們正是靠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戰勝重重困難,創造了這樣的人間奇跡。
在往后的歲月中,唐克碧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勤政愛民。她先后擔任過四川省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副書記;當選為黨的十大代表、十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一大代表、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委;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1992年,調任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
2002年7月,唐克碧從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部長的崗位上退休了,這年她正好60歲。
當年9月,唐克碧回到故鄉儀隴縣。一別故土數十年,從來沒有時間好好的回來看看,現在她終于可以靜靜的感受一下家鄉的滋味了。
她的侄孫女唐珍明一路為她做向導,陪她到了儀隴縣的賽金、岐山、復興、雙勝、馬鞍、立山、金城、新政、三清、五靈等鄉鎮考察。
在塞金鎮的羊腸小道上,她看見了一位患病的農民死在了送往醫院搶救的途中,親人們傷心的慟哭撕裂了唐克碧的心,看著那副用竹子綁成的擔架,目睹村民臉上的絕望和無奈,她感覺有如巨石壓心——要是通了公路,要是有車,這樣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呀!不久,一名孕婦又是因為難產死在了送往醫院的路上……一幕幕悲慘的鏡頭震撼著唐克碧的心靈,她的眼里充滿了淚水,這祖祖輩輩走過的崎嶇山路,斷送了多少村民致富的夢想,埋葬了多少鄉親枉死的冤魂啊。
在儀隴的鄉村,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很多,他們的兒女為謀生計大多數外出務工,不僅沒有人照管他們,有的老人還得拖著孫子孫女,生活之艱辛,讓人不忍卒睹。在塞金鎮民主村,唐克碧看見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獨自坐在家門口,面色蠟黃,一雙蒼老渾濁的眼睛無神的轉動著,不斷呻吟。唐克碧關切的上前詢問,老人說,自己病了好久了,肚子脹痛,吃不下飯,獨自一人看家,兒女都在外地打工,好幾年都沒有回來,雖然會寄些錢回來,但是自己完全沒有人照應,說著說著不由得老淚縱橫。唐克碧心里很不是滋味: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到晚年還活得這么凄慘,讓人于心何忍吶。
這一路走來,唐克碧感到心情十分沉重。3個多月的真實體驗像錐子一樣時時扎著她的心,讓她食不甘味睡不安寢。她翻來覆去的思考著村民的困難和出路,漸漸的思路清晰了——她不打算在北京的家中頤養天年,也不打算去游覽國內外的名山大川,她要回到家鄉回到農村,為父老鄉親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修一條連通外界的公路,給貧窮的村民帶來一絲希望;建一座養老院,讓鄉親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
朱德委員長的囑托言猶在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作為朱德的小老鄉,唐克碧永遠也忘不了朱老總的音容笑貌和殷殷囑托。
1974年初,32歲的唐克碧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四屆全國人代會。會議閉幕的當天晚上10點,朱老總親自接見了唐克碧。
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唐克碧來到了朱老總的住所。見她到來,朱老總十分高興,他開門見山地問道:“你是儀隴人,是儀隴哪兒的人?”唐克碧回答:“儀隴復興人。”朱老總說:“那個地方我知道,復興隔我家30公里路,我原來經常到復興去趕場,那個地方很苦、很窮。”接著又說:“你是農民的女兒,很有出息,你為我們家鄉爭了光,是儀隴人民的驕傲。你這么年輕就當上了省領導,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呵。”朱老總身體朝前傾了傾,叮囑說:“作為黨的領導干部,你一定要深入實際,要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成天坐在辦公室里,要多下去走走,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多為老百姓辦實事。”朱老總又說:“1960年,我回了一次儀隴,當時家鄉很窮。你現在在省上工作,心中要有老百姓,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你要多關心家鄉的父老鄉親,讓他們早一點過上好日子。”
朱老總不顧近90的高齡,一口氣與唐克碧談了兩個多小時。中午,朱老總留唐克碧在家吃飯,招待唐克碧的是四菜一湯,而朱老總自己卻在一旁端著一只盛滿稀飯的大土碗,邊吃稀飯,邊拿起一只烤紅薯有滋有味的吃著。吃完碗里的飯,見碗邊還沾著幾粒米飯,朱老總又用筷子扒了幾下,把剩下的飯粒全都送進嘴里。看到這種情景,唐克碧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想不到朱老總的生活這樣簡樸,為革命戎馬一生,到晚年還保持著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崇高品質。
1976年3月,朱老總病情日益加重,唐克碧知道后,趁著到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的機會,又一次來到朱老總家探望。見到唐克碧,朱老總把她叫到面前,反復叮囑她:“你在省里工作,一定要關心家鄉的父老。”看到重病的朱老總還這么不忘儀隴,關心儀隴,牽掛儀隴的人民,唐克碧含著熱淚說:“委員長,您安心養病吧,我一定不忘您的囑托,一定把您的話牢記在心。”朱老總聽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誰知,這次探望,竟是唐克碧與朱老總的永訣。當年7月6日,開國元勛朱德與世長辭。噩耗傳來,唐克碧抑制不住內心極大的悲痛,放聲大哭起來。面對朱老總的遺像,她在心中默默地說:“敬愛的委員長,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按照您的教導去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家鄉的建設服務。”
朱老總的囑托,至今言猶在耳。退休后的唐克碧要完成一個夙愿,把朱老總的囑托帶回家鄉變成現實;她要圓一個夢,將自己的余生奉獻給家鄉,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積蓄、汗水、生命,一切奉獻給老百姓
唐克碧打算回儀隴老家建養老院和公路的決定,并非一帆風順。
丈夫是首先的反對者,因為他深深的愛著妻子,疼著妻子。老伴說話了:“克碧呀,你現在歲數也不小了,經不起折騰了!你一輩子東奔西走,我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你退休了,以為我們可以好好在一起過幾天安穩日子,拿著退休金,可以到處旅游一下。可是你……”情真意切的勸說,卻好歹也說不回唐克碧堅定的決心,老伴最后也只能無奈的嘆息。
唐克碧在石油鉆井隊工作的時候,因生活艱苦,重體力勞動過多,以至于積勞成疾,腰椎頸椎落下了病根。兒女們都為母親的身體擔心,他們央求母親不要到那個偏遠的小山村里去受苦,都退休了,陪同老爸在北京或者成都好好的安享天倫之樂。
但是唐克碧一旦決定了的事情,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她說:“你們擔心我關心我,我都知道。你們放心,我自己的身體我會照顧,我要趁著現在還跑得動,抓緊時間為老百姓多做點好事,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你們住在城里當然舒服,可是村里的農民還過得很苦,我必須回去幫助他們。”
冒著親人的反對,帶著朋友的牽掛,唐克碧義無反顧的回到了儀隴縣賽金鎮的那個小山村——民主村。
唐克碧對全縣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農村的老年問題已經十分突出。養老院選址時,她發現賽金鎮民主村是全縣典型的貧困村,這里位于儀隴、南部兩縣交界處,雞鳴三鄉,交通不便,村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她見到的幾起農民的辛酸、悲痛鏡頭就發生在這里。但是,村里山清水秀,空氣新鮮,特別是一眼上好的山泉即使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也源源不斷,養育著方圓幾十公里的百姓。唐克碧決定把養老院建在這里,修條連通4個村的公路與外面的公路對接,通過公路和養老院建設,為村里注入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改變村里和附近農村貧窮落后面貌。
按照唐克碧的規劃,養老院建3000平方米,可供100多個貧困孤獨的老人生活。第一期工程解決50位老人生活居住。
修公路,建養老院,大約共需投入660萬元。其中養老院需投入300萬元,修通公路得花360萬元。
660萬元對于唐克碧無異于天文數字!她拿出了自己一生的幾十萬元積蓄,把每月的4000多元退休金也幾乎全數投了進去,工程啟動了。她知道,這些錢還遠遠不夠,于是她聯系自己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身邊工作人員獻愛心、伸援手。她身邊的幾個朋友看見唐克碧的情懷和義舉,主動參加她的“志愿軍團隊”。你2萬、我3萬、他5萬,有的還一下捐出了20萬元。眾人拾柴火焰高,到目前,已經籌集到100多萬資金。各級政府感動于唐克碧一心為老百姓的精神,不斷給予幫助——儀隴縣撥出40萬元,四川省財政廳撥出40萬元,國家民政部撥出20萬元,都江堰市特別捐資30萬元,用于支持唐克碧在朱德委員長家鄉的建設事業。
但是,資金缺口依然很大,唐克碧感到棘手、頭疼。她給老伴反復做工作,決定把北京的住房賣掉,以解燃眉之急。然后讓老伴來村里與她一起生活。
唐克碧說,她的這一切,是為了實現朱老總的囑托,是為了村里的百姓,她不圖一分錢的回報。為此,她和幾位捐贈的朋友同時寫下書面保證,也就是他們的“遺囑”:“我們對養老院和公路投入的一切錢財、一切精力、一切心血,不圖分文回報。今后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子孫、親人、親屬沒有任何繼承權。”
為了節省每一分錢,唐克碧處處節衣縮食,甚至到了對自己苛刻的地步。兩年多來,她從未買過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在外辦事,從不坐出租車,從不坐帶空調的公交車,只坐一般的普通車,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吃住沒有個固定的地方,經常打游擊,但她從不住賓館,有時住在侄孫女唐珍明家,婆孫兩人擠一架床,甚至3個人擠一架床。每天以稀飯、紅薯為主,偶爾改善一下伙食,就是吃一碗面條。到儀隴縣城辦事,專挑小館子,要1元錢一碗的小面,不夠就讓師傅添半碗湯來湊合。
唐克碧普通得就跟一位農村老大娘一樣,普通的棉襖,普通的單鞋,普通的色彩,普通的裝束。難怪唐珍明讀小學的兒子幾次悄悄地問媽媽:“住在我們家里的這位姑祖祖,真的是你說的大官嗎?我怎么一點也看不出來呀!”
唐克碧領著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小山村改造得熱火朝天了。保質量,搶進度,他們吃住在工地,和民工們一起鋪路、挑沙、背磚、平地基,干得汗流浹背。每天她要在路上往返30多公里督查施工。她沒白天沒黑夜、沒節日沒假日地干,民工們親切地稱她是北京來的“老農民”。她利用休息時間和晚上召開村民會,給村民們講民主村的發展遠景,她的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說得大家心里暖烘烘的。春節前夕,她拿出錢來買上豬肉、白糖、掛面、水果等,訪貧問苦,讓貧困孤獨的老人過上一個好年。
前不久,唐克碧70歲的丈夫因頸椎增生壓迫神經,唐克碧緊急趕回北京,陪丈夫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做手術,開刀一周后還未拆線,唐克碧牽掛工地上的事,要急著離開。聽說她要走,老伴用求助的眼光看著她說:“克碧,我們結婚這么多年,從來沒有求過你一件事,這次,我這么大的年紀又做這么大的手術,你能不能等我拆了線再走?”聽到老伴的話,唐克碧心中陣陣發痛,含著淚說:“現在工地正處在關鍵時候,離不開我,請你多多理解支持我吧,村里的老百姓也需要我。”
和諧社會,關鍵是干部與群眾的“心和”
年老體弱的唐克碧,情系貧困山村,感動了不少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云獲悉后,親筆為養老院題名——“凈誠安樂養老院”。2004年動工以來,兩樓一底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的養老院,今年3月底主體工程可以完工,8月份首批老人入住,設有宿舍、食堂、活動室、洗浴室等。
柏油公路路面80%已鋪上了片石,路基工程進展順利。
唐克碧剛回村時,村里也有不少議論。有人說,唐克碧原來在位時名氣大,卻沒為家鄉做什么事;有人說,哼,一個退休老太婆,還不如村里的村主任管用。唐克碧聽在耳里,但她心里卻十分平靜。她可以理解鄉親們:是啊,自己原來的確沒為家鄉做多少事,那時我不能利用職權謀私利呀。現在我要用自己的錢、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光和熱,為鄉親們多做點事情,相信他們會改變看法的。
唐克碧常常是高一腳矮一腳,飽一頓饑一頓,在公路建設和養老院建設工地之間忙碌奔波,既當施工員又當監理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唐克碧是怎樣說的就是怎樣做的,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村民感動了:唐克碧的心中真是裝著咱百姓啊,“北京來的大干部就是不一樣!”太陽大了,村民為她送來草帽;下雨了,村民為她送來雨傘;吃飯了,村民要拉她到家中作客;地里的蔬菜、水果,硬要摘下一筐送給她嘗鮮。
一條公路,一個養老院,像一條紐帶,把唐克碧和村民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也把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鐫刻在村民們的心中。
在村里生活了近3年時間,唐克碧看了許多,經歷了許多,思考了許多。她最深刻的認識是:和諧社會的關鍵是“心和”——她說,胡錦濤總書記非常重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去年冬天,總書記帶頭捐款捐物幫助貧困的老百姓,她感到巨大的鼓舞。她雖然退休了,但是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她說,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要多想著別人、關心別人,不要只想著自己。特別是共產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心里要有老百姓,要關愛老百姓,要為老百姓一件一件地去干實事干好事,只有你努力做了,只有你為老百姓著想了,老百姓的心才會和干部的心相通,社會才能和諧。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舍得”,現在有些人只想著“得”,沒想著“舍”,你不為老百姓“舍”,你怎么得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擁護?
工程建設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唐克碧堅信她的事業會成功。她表示,養老院將優先解決無依無靠的貧困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為那些想到這里養老的老人們提供良好服務。至于更長遠的將來,她打算通過開展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招商引資等,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變“輸血養老”為“造血養老”,滿足越來越多的老人們安享晚年的需要。
唐克碧通過記者向全國的老年朋友發出邀請:“感到孤獨的農民老年朋友們,請你們來民主村養老院養老吧!我愛你們!讓你們健康每一天,舒適每一天,愉快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