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用英語和漢語編出“動人”故事,向過往行人乞討的“休學高中生”,昨日流著淚告訴記者:“當乞丐出于無奈,每個好心人獻愛心時我都心感不安。”
昨日,南坪建瑪特門口。一身高約1.6米,戴眼鏡、穿校服的男子跪在地上。旁邊放一背包,面前的地上,用粉筆寫著英語、漢語兩段文字(如圖)。文字前面擺著4本“學生證”、“獲獎證”等。行人將其圍在中間,不時有好心人扔下5元、10元。
“學生證”顯示:張佑生,18歲,貴州凱里市第三中學學生。證書是張在學校獲得的英語、化學等競賽中 的各種獎勵。兩段文字中漢語大意是:他是一名邊遠山區的高中生,父親為他掙學費外出打工染疾致殘,母親遠嫁他鄉,因無錢繼續上學,希望得到大家幫助。
記者問那段英語是什么意思,他稱是漢語的譯文。“這娃兒有學識,窮困山區的姓兒好造孽喲,讀書恁得行卻沒得錢供。”一自稱姓何的中年婦女邊說邊丟下10元錢。一羅姓女士問了一些情況,還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下,表示要資助他。
這時,見記者拍照,行乞男子突然收起證書,用腳抹去地上的文字,稱要與記者談談。
“我本不想這樣做,”他摸出身份證遞給記者,哭著說,他是凱里市凱棠鄉人,不是“學生證”上的名字和年齡。他雖姓張,但已21歲,“學生證”、“獲獎證書”是他在菜園壩花25元錢辦的假證。用粉筆寫在地上的故事是編的,“為讓故事更具真實性和博得別人同情,我把編造的故事翻譯成英語,也不知道正不正確。
他稱,由于家里窮,他高中只讀了一年,于2002年到廣東東莞一五金廠打工,但一年到頭所剩無幾。去年在家中務了一年農,由于自己身體矮小,吃不消。中秋節前,他只身來渝,由于沒有文憑,沒有技術,找不到工作,于是想到了當乞丐。
“由于自己用了英漢雙語乞討,每天能討到六七十元,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討到兩三百元。”他淚流滿面地說,跪在地上,把好好的父親說成殘疾人,把母親說得一文不值作為自己乞討的理由,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是那些好心人將一張張錢送給我的時候,心里極為不安。因為,我欺騙的不僅是他們的善心,更欺騙了我自己的良心。”
他表示,往后再不行乞騙人了,一定要找個正當職業謀生。 (記者 向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