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籌390萬為留守兒童建校
2012年11月12日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辦學
“那時候資金緊張,哪怕在路上看見一塊磚頭都要撿回學校。”陳平帶教職工當起了小工,鏟河沙、打混泥土。
成績
發展到現在,陳平的學校擁有1420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1200名,寄宿學生396人。
“爸媽在那頭,我在這頭…… ”這是內江市資中縣魚溪鎮留守兒童的真實寫照。如今,很多農民工無力供養子女在城市生活、學習,不得不選擇“一家兩地”的生活,將孩子遺留在了農村。
為了給這些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資中縣農民陳平以借錢、貸款、打工掙錢的方式,創辦了一所留守兒童小學。10年來,他舉步維艱辦學,累計投入資金390余萬元,成了當地一位知名的“奶爸校長”。
重返校園 留守學生叫他“陳爸爸”
黃洪林是內江市資中縣魚溪鎮利民小學的學生。他的父親在新疆打工,母親在深圳打工,他和姐姐黃曉紅無人照看,黃曉紅隨后輟學去深圳找母親。
黃洪林輟學后。由于沒有監護人,一些學校將他拒之門外。一天,一位路人用摩托車把他送到了利民小學。在老師的努力下,他還取得了好成績。聽說這件事后,她的母親把在外的姐姐送到了利民小學。
“要不是陳校長,我們都可能都沒書讀。”黃洪林姐弟倆說,爸爸媽媽很少回家,逢年過節,陳校長還帶著我們到他家里吃飯,去走親訪友,再次有了家的溫暖。陳校長對同學們都很好,還有學生叫他“陳爸爸”。
奶爸校長 目睹車禍萌發辦學念頭
姐弟倆所說的“陳爸爸”,叫陳平,是魚溪鎮石家村人,是這所利民小學這所民辦小學的校長。在陳平的學校,有1200名留守兒童,讓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家”。在當地人看來,創辦該學校,他幾乎是“傾家蕩產”,不知道他肚里賣的究竟是什么藥。
1982年,陳平退伍后,憑著搞建筑包工,很快富了起來。在走南闖北的包工生涯中,他吃盡了缺知識的苦頭。 看見農村的留守兒童上學難,他發誓要以自己的力量辦教育,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多讀點書。 1995年,陳平拿出節衣縮食的積蓄30多萬元,在當地辦起了第一所幼兒園。
陳平辦小學,是因為目睹了一起車禍,讓他的心靈受到觸動。那時,村里的孩子每天要穿越公路,走到較遠的小學去讀書,一個孩子被迎面而來的一輛大貨車無情地軋斷了雙腿,最后不幸去世。孩子的父母傷心欲絕地抓住他的雙手哭喊:“你為什么不辦小學啊!”這責問讓陳平深受震動,他便萌發了辦小學的念頭。
借錢貸款 籌資50萬元辦起學校
2002年,陳平四方奔走找三親六戚幫忙借錢,跑銀行貸款,想盡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籌資50萬元,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第一棟教學樓。
“那時候資金緊張,哪怕在路上看見一塊磚頭都要撿回學校。”陳平說,在建教學大樓時,為了節約開支,為了盡快建好教學大樓,陳平帶教職工當起了小工,鏟河沙、打混泥土、搬磚、冒雨搶修教學大樓,雙手磨起了血泡。“那時候幾個教師擠在一間寢室里,都毫無怨言。”
就這樣,大樓建起來后,陳平又親自抓教學和管理,管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住宿,成了當地一名家喻戶曉的“奶爸校長”。深夜了,陳平還要查看學生寢室,給學生蓋被子;生病了,他還要親自背著學生去醫院。
發展到現在,陳平的學校擁有1420 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有1200名,寄宿學生396人。這些年來,陳平的辦學方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學校先后收留了一批新疆、西藏、云南、貴州等外省區和成都、康定、汶川災區、內江等外市縣的貧困學生。
新聞背后
為給老師發工資 他到工地打工賺錢
一直以來,學校不僅面臨資金緊缺、設備簡陋等問題,而且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隨著學校的留守學生越來越多,學校開支越來越大,有時老師的工資也發不起。
為了解決難題,陳平帶領當地的農民工一起在當地的工地打工、包工程、修公路等等,賺回來的錢給老師們發工資,維持學校的正常開支。
為管好學校,他放棄一年外出包工掙錢30多萬的機會,選擇留下辦學。為讓學生安住,有教師上課,他和妻子長期住在堆滿教學用具、學習用品的10平方米屋子里。
“兒女回家只能據屋角的一張破沙發,連一張床也沒有。”陳平回憶,2009年5月,兒子因為一次意外拉傷了大腿,醫院建議住院20天。住院20天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陳平就把兒子帶回家療養,并叫上村衛生院的醫生來護理,讓兒子睡沙發,直到病愈。
如今,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利民小學的辦學條件有所改善。“農民辦教育,教育為農民。”面對付出,陳平說,自己都是農民,能為這些農村留守娃娃做點什么是應該的。年關將近,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外出打工當爹當媽的回家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