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棲息地偏愛存性別差異
2011年07月18日
北京時間7月18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道,科學家表示雌性和雄性大熊貓偏愛不同的棲息地。雌熊貓往往喜歡海拔較高的針葉林和斜坡上的混生林,公熊貓則沒有這么挑剔。雌熊貓的挑剔是為繁育下一代著想,它們要找到合適的洞穴,周圍長著大量竹子,一方面幫助幼仔隱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食物。這一發現有助于革新大熊貓保護策略,在將它們放歸野外時能夠選擇合適的地點。研究論文刊登在《動物學雜志》上。
在中國中南部的涼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熊貓的活動進行了研究。他們在野外進行考察,根據目擊記錄或者糞便統計大熊貓的數量。通過研究糞便樣本中提取的DNA,研究人員得以確定熊貓的性別。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生活在中國偏遠地區零星的山地森林。科學家已經非常了解大熊貓為了生存所選擇棲息地的基本類型,它們的棲息地往往是森林地區,海拔高度超過1500米,長著大量竹子。竹子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物。
通常情況下,這種動物不會選擇海拔更高并且竹子不多的山峰,以及人類生活的海拔較低的地區。但雌性和雄性大熊貓的特定需求卻一直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視,直到現在??茖W家進行的研究證實兩性都偏愛森林覆蓋率較高的高海拔地區。相比之下,雌熊貓更加挑剔。它們往往選擇高海拔針葉林、混生林和歷史上的皆伐林。此外,它們還偏愛10到20度的斜坡棲息地。這些棲息地有利于撫養后代。雌熊貓對洞穴非常挑剔,往往選擇被年齡超過200歲的大型針葉樹包圍的洞穴,說明它們選擇的洞穴可能局限于采伐區。
相比之下,雄熊貓的棲息地選擇面更廣,有些棲息地與雌熊貓的棲息地重疊。研究人員表示,在保護和管理大熊貓時應該將這種性別分離現象考慮在內。雌熊貓的棲息地選擇面不及雄熊貓。也就是說,棲息地減少和人類采伐森林對兩性的影響可能不成比例。在進行大熊貓繁育和放歸野外工作時,同樣需要考慮這一因素。
研究人員表示,公路對大熊貓活動的影響不像此前認為的那樣巨大。雌熊貓經常在被廢棄的集材道路附近活動,這些道路在所在地區畫出一個個十字。雄熊貓的棲息地往往靠近車輛使用的公路,這可能因為它們需要穿行更長距離,尋找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