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遷候鳥先頭部隊抵達橫沙島
2011-07-22 來源:解放牛網(wǎng)
“連續(xù)飛行8天、行程1萬多公里,從新西蘭飛到我國的鴨綠江河口,冒著精疲力盡葬身海底魚腹的危險,只為了尋找它們的愛情和美食。”這就是一只代號為E7的斑尾塍鷸(chéng yù)用它驚人的毅力演繹的遷徙故事,這是幾年前鳥類研究者為這種候鳥套上跟蹤器后發(fā)現(xiàn)的結果,令世人嘖嘖驚奇。
今年這樣的萬里征途又將開始。記者昨天獲悉,鳥類監(jiān)測人員已經(jīng)在橫沙島發(fā)現(xiàn)青腳鷸等從北方飛來的首批候鳥,這意味著秋季候鳥大遷徙拉開了序幕,百萬只候鳥將拖家?guī)Э趶奈鞑麃喌缺狈降貐^(qū)遷往我國的廣東、香港、臺灣等地,最遠甚至到達澳大利亞,去度過漫長的冬天。“今年候鳥的遷徙時間比去年來得早。”在橫沙島觀測到首批候鳥先頭部隊的監(jiān)測人員告訴記者,去年8月上旬橫沙島才出現(xiàn)北方飛來的候鳥,而今年7月20日左右就出現(xiàn)了,“這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
鸻鷸(héng yù)類候鳥是遷徙的先頭部隊。監(jiān)測人員說,這幾天在橫沙島逗留的鸻鷸類主要有青腳鷸、長趾濱鷸、紅頸濱鷸和黑尾塍鷸等候鳥,總數(shù)不到1000只。橫沙島是它們國際遷徙途中的“加油站”。它們在這里歇息、覓食、補充體力,有的可能停留一兩天就飛走,有的停留更長些。它們飛往的目的地各不相同。有的可能飛到香港,就停下腳步,準備過冬了;有的可能會飛去臺灣,或者更遠、冬天更加溫暖的澳大利亞。中途,它們會停留很多地方,打打牙祭——濕地里的小魚、小蝦或某些植物的果實,都是它們的美味佳肴。來年春天,待吃飽喝足后,它們便陸續(xù)離開越冬地。據(jù)介紹,鸻鷸類候鳥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每年澳大利亞有500萬只這種鳥遷徙至美國的阿拉斯加、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并在北極冰原地帶繁殖。
“其實,像E7這樣能長距離飛行的候鳥不少。”監(jiān)測人員說,西伯利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長約1萬公里,上海正好是中點,也就是說,秋季遷徙季節(jié),一只候鳥從西伯利亞飛到上海,就已經(jīng)飛行了5000公里。如此長距離飛行,鳥是如何睡覺的呢?科學家猜測,它們也許可以讓兩個大腦半球輪流休息,只用半個腦子控制,還能不停振翅且不迷路,簡直就像自動駕駛儀一樣。不僅如此,在長距離飛行途中,候鳥還要戰(zhàn)勝惡劣天氣、兇猛動物襲擊、人為干擾等諸多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