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貓步入野放時代
2011年12月22日
2011年12月21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都大熊貓將步入野放時代:基地現有108只大熊貓構成的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種群,將逐步放歸自然,首批6只野化過渡訓練個體將于明年1月11日入駐“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貓谷”。
“過去我們用了50年的時間來挽救大熊貓,并致力于人類與大熊貓的自然和諧相處。我們還將用50年甚至更長時間,讓它們回歸野外,而不是一直讓它們呆在獸舍里,這是成都熊貓基地的使命,也是成都這座城市作為‘熊貓故鄉’的歷史使命”,熊貓基地主任張志和博士說。
6只首批入駐都江堰“熊貓谷”的大熊貓分別是星蓉、星雅、功仔、迎迎、芝芝、琪琪,它們都屬于亞成體,相當于人類少兒期,發育迅速、膽子較大,具有較強的生存適應能力,其中星蓉、星雅是一對雙胞胎。成都熊貓基地用了將近1年時間,從譜系、健康、遺傳背景、性別配比等多方面進行嚴格觀察,最終從現有108只大熊貓中選擇組建了這支野放“先遣隊”。
6只大熊貓即將入駐的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貓谷”位于成都市都江堰玉堂鎮馬家溝,在大熊貓棲息地范圍內,由成都都江堰市和成都熊貓基地共同出資3億元,總體規劃用地2004畝,其中租用林地1870畝。“野放研究中心”完全建成后,將放養30-40只大熊貓,50-100頭(只)小熊貓等伴生野生動物。
“中華熊貓谷”即將啟動的大熊貓野放研究,將重點開展以野化放養為特色、放歸為最高目標的繁殖、救護、救災和野放的示范研究與實踐,構建起大熊貓回歸自然保護區的過渡緩沖帶,深度推進“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成都龍門山區域的高端生態恢復重建,最遠端的自然保護區將因此得到更加嚴格科學的屏蔽保護和技術支持。
目前成都熊貓基地共有108只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它們全都是從野外搶救回來的6只病餓大熊貓的后代。1953年1月17日,一只野外大熊貓在都江堰玉堂鎮被發現,并救護至成都(成都動物園斧頭山飼養場,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前身),該熊貓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只被救護個體,開啟了我國大熊貓救護之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岷山山系和邛崍山系大熊貓主食竹子發生大面積“竹子開花”,對大熊貓生存產生災難性危害,共有108只大熊貓餓死。其中,從野外送到成都搶救的幾十只大熊貓康復后,大多數放歸自然棲息地。但是,由于救護個體健康狀況以及野外棲息地狀況,最終有6只在成都動物園斧頭山飼養場進行人工飼養。1987年3月,在國家建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科技部、中國動物園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各級部門及組織的支持下,成都市人民政府以上述參與救治后留下的6只病、餓大熊貓為基礎,批準建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從此開始了漫長而極富挑戰性的“遷地保護”——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范,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于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蕩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絕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迄今為止,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在沒有新增一只野外大熊貓種源的情況下,依靠科技進步共繁育大熊貓109胎161仔,成活119仔,現存108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這個獨特的種群不僅具備了自我維系能力,而且使得野外放歸有了穩固的種源基礎。
于是,50多年后,6只大熊貓作為野化過渡研究個體,將率先回歸它們的祖先曾經走出來的那片山野——都江堰玉堂鎮馬家溝,踏上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種群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