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刀魚之殤僅僅是魚之殤嗎
2012年05月08日
報載,曾經的長江三鮮、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長江刀魚被炒成天價,成為奢侈品,以前每年上百噸的產量,如今是一魚難求,瀕臨絕跡。
刀魚價格的飆升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最多只是老百姓的餐桌上少了道美味,權貴多了一個追逐的目標和炫耀的談資而已。但長江刀魚瀕臨滅絕的背后有什么深層次的東西值得研究呢?
生物學研究上有用指示生物監測水環境質量的做法。一些對水體質量的變化敏感或對某類有毒污染物有特殊反應的水生生物常用來監測和評價水體污染狀況。比如說,水中存在著責翅目、蜉蝣目稚蟲或毛翅目幼蟲,水質一般比較清潔;而顫蚓類大量存在或食蚜蠅幼蟲出現時,水體一般是受到嚴重的有機物污染。遠有長江白鰭豚、鰣魚的滅絕,近有長江刀魚的瀕危,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長江水環境污染的加劇、長江水質的惡化呢?
近年來,隨著水環境形勢的嚴峻,長三角地區大多出現了水質型缺水的現象,這是不爭的事實。為解決飲水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沿江城市大多打起長江水的主意,紛紛上馬飲長江水工程,并把飲長江水作為解決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的終南捷徑,把飲長江水工程作為民生工程寫入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制定了目標,落實了措施,投入巨資加強主干管網的鋪設。即使力有不逮,也積極創造條件,采用BT、BOT等模式引資新建主干管網,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飲長江水工程的熱潮。但如果長江刀魚的瀕危表征長江水質惡化成立的話,那么,花巨資實施的飲長江水工程會不會落入有水不能引、引水不能飲的境地呢?果真如此,情何以堪!
其實,刀魚和人類同飲長江水,魚肥水美是天道。但由于人類社會的過度與無序發展,環境污染加劇,給長江刀魚等水生生物帶來了災難,最終也會給人類自己帶來麻煩。如何才能夠讓長江刀魚早日脫“奢”,讓飲水安全不再是問題呢?我想,尊重自然規律,給江河以人文關懷,讓江河休養生息大有必要,刻不容緩。
當務之急,要轉變經濟發展與生產生活方式,適度控制沿江城市發展規模,控減化工等重污染產業。同時,要制定并實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加大對沿江工業、農業、居民生活和船舶航運污染等的治理力度,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減輕長江水污染負荷,恢復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活力。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