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城引水難為水
2012-05-09 來源:中國環境報第2版
大部分國人知道“引水”,應當是從看那部名叫《紅旗渠》的紀錄影片開始的。50多年前,河南林縣人民苦戰近10年,洞穿巍巍太行山,引來滾滾漳河水,驅走旱魃,澆灌生命,其中又有多少動人故事。這項巨大的生態工程,當時被冠以了“戰天斗地”的威名。
30多年前,引灤入津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當時,人們解困的是一座直轄市,工程自然大了許多,手段自然新了許多,名聲自然也就更響了許多。自60年前提出設想算起,南水北調工程幾乎是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速率同步邁進的。說它大、龐大、巨大、宏大、偉大都不為過,因為它承擔的是半個中國的將來。我們有理由熱切地期盼其東、中、西3線工程的早日面世。
我們的先人選擇的是逐水而居,而我們如今已能做到引水而居了。如果說前者是被動的,那么后者算是主動的吧。然而細細研磨研磨,這個“引”字雖蘊“主動”,可用在此處卻也很有“被動”之意。
現今,大多引水工程都在北方,個中緣由不言自明。南方雖也有不少“引”,但是水總是不夠用,或是不能用。有云,浙東引水工程即將于今年5月建成投運,屆時將引富春江水到寧波、舟山;又云,今年2月,溫州楠溪江引供水工程試通水,一道寬240米、高24米的攔河大閘將永嘉縣楠溪江上游來水沿17公里的地下隧洞引向與之毗鄰的樂清市。杭州也準備從千島湖引水,已要求前期工作“加快進行”;而更遠些的嘉興也在動千島湖的心思了。今年杭州“兩會”期間有委員又加碼了:鑒于千島湖水質也受到影響,杭州飲用水今后可引臨安山水,或干脆向地下水中尋找優質水源。
必需的引水,那是“必需的”。可怎么才算是“必需的”?浙江本是江南水鄉。水鄉引水,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理由那都是“杠杠的”。可引歸引,那份擔心卻還在人們心頭:引得早了還是晚了?引得多了還是少了?引得貴了還是便宜了?見仁見智盡可商榷,專家黎民人人有份。
引水,是人類對自身需求同自然稟賦關系的一種調節。其效益,尤其是其生態效益,不僅表現在當下,也必將會更長遠地反應在今后。如果眼看著過不去這道坎了,那引水毫無疑問,畢竟是以人為本;可如果只是為了省事,或為了多要些方便,甚至是多找些銀子,那貿然引水就很值得自省了。地球把水系鋪灑成如今的模樣,自有天道使然。既然人們又開始重提“敬畏自然”,那就該一敬二畏后為之。不是不可為,而要慎為之。此外,引的水也還要省著用、緊著用。一是因為用水的地方多著呢;二是因為引水的地方也多著呢;三是因為我們的后代說不定也還要引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