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新增濕地公園40處
2012-07-17
全市目前僅有兩處“正牌”濕地公園,其中一處七年未開放
上個月,京城各大媒體一則“翠湖濕地首次發現食蟲植物貍藻”的新聞讓目前本市唯一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海淀翠湖濕地公園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讀者田先生的女兒正上小學四年級,剛在課堂上學到了食蟲植物的知識,一再央告爸爸媽媽帶自己一起去翠湖公園,看看貍藻到底是什么模樣。
從北五環邊的橡樹灣小區,按照GPS導航定位驅車京藏高速、北清路,20多公里的車程不到四十分鐘就到了,可田先生一家卻在翠湖濕地公園的門口吃了閉門羹。這處2005年就經國家建設部批準命名的本市唯一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至今已經7年時間卻一直沒有正式對外開放。
現狀:正規濕地公園全市僅有兩處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兼有山水自然之美的濕地,無疑是都市人心中向往的休閑旅游勝地。而從目前全市情況來看,濕地公園的發展建設還遠遠沒有體現出應有的社會功能,一方面優秀的濕地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方面大家對濕地的認識程度低,也造成了濕地資源的進一步萎縮退化。
以田先生一家人的經歷來說,雖然翠湖濕地公園并未對外開放卻也不虛此行,翠湖公園周邊村民提供的農家樂服務,就是面向慕翠湖濕地公園之名而來的游客而生意火爆。田先生一家在公園墻外的上莊水庫邊上停車,享受村民提供的釣魚、燒烤外加洗車等各種服務,好好地玩兒了一天。田先生認為,這樣的旅游固然也不錯,但一方面服務并不正規,而且也體現不出濕地旅游與一般休閑旅游的不同之處,知識含量和新鮮程度都大打折扣。
記者上個月有幸隨市人大濕地立法調研組進入翠湖濕地公園一探究竟,發現一墻之隔果真別有洞天。首先從喧囂程度來說,公園內部只允許電動車按照規定路線行駛,人員密度也大大下降,植被的密度和豐富程度也比外面高了很多,黑白天鵝、鷺鷥鷗雁,甚至珍稀的鶴類安靜地棲息,馬上給人一種清新恬靜的美好感受。
記者從翠湖濕地公園的管理部門海淀區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公園建成后遲遲沒有大規模向社會開放,主要是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作為本市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如何有序開放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很多還沒有解決。比如在目前未開放的情況下,還不時發生有人翻墻進園偷漁偷獵。公園一期濕地面積較小僅有70公頃,而位置又地處城市近郊交通便利,一旦大規模開放可能會給濕地生態環境帶來不可挽回的致命傷害。
與翠湖濕地的謹慎封閉保護不同,距市區約80公里的延慶野鴨湖濕地公園是國家林業局批準的本市唯一國家濕地公園,現在已經成為京城觀鳥愛好者最理想的游覽去處之一。在管理區建成的全市首家濕地公園博物館,成為向游客宣傳普及濕地知識的優秀科普場所,保育區內嚴格限制機動車進入,明確畫出了游人活動的線路,最重要的還是地處京郊偏遠地區,每日游客總量有限,因此實現了保護與開放的完美平衡。
除了這兩處國家級的濕地公園以外,最近一段時間聲譽鵲起的順義漢石橋濕地,屬于濕地自然保護區中部分開放的濕地公園。還有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的疊水花臺濕地和大興南海子郊野公園,是深受市民歡迎的人工濕地景觀。
問題:缺乏規劃濕地主題不突出
受全國濕地公園建設熱的影響,從2002年開始北京陸續建設了多處濕地公園。這些所謂的濕地公園多是依據當地現有自然條件,對周邊濕地進行簡單整理,配以一些基礎設施后自行命名。由于缺乏對區域生態和環境的整體考慮,缺少對周邊居民實地體驗需求的調研,大多數濕地公園建成后少人問津,建設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沒有完全發揮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造成資源的浪費。從布局來看,現有的濕地公園多數建設在西北部平原地帶,缺乏全市統一布局。
濕地研究專家崔麗娟說,濕地并不簡單是一個土地類型的概念,濕地是由土地、水和生活在其中動植物、微生物構成的自然生態體系,這也是濕地公園與一般城市公園、戲水樂園的本質差異。本市許多濕地本來就已經處于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現實條件下,濕地公園的建設設計必須從生態功能出發,建立濕地保育區和實施有效的恢復工程,而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
規劃:2020年濕地公園新增40處
根據市園林綠化局與中國林科院濕地研究所共同起草的《北京市濕地公園發展規劃(2011-2020年)》,本市濕地公園建設擬劃分為控制發展區、適度發展區、重點發展區和優化發展區四部分:
其中控制發展區是北京北部和西南部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包括懷柔北部山區,密云中部、南部和東部山區以及房山西北部山區,這一地區區位條件較偏遠,又基本屬于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地范疇,區域內除極個別濕地外,基本不宜發展濕地公園項目。
重點發展區主要分布在門頭溝東部山區、昌平區平原地區、通州西部、大興東北部、順義中北部、平谷南部、懷柔東南部和密云東部等,這一區域人類活動對自然影響較強烈,濕地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擾動,單位面積水網面積較大、空間擴展性強、交通發達,適宜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濕地公園,推動區域旅游發展。
優化發展區基本是城六區全部和昌平南部、大興北部少數地區,這一區域適合建設濕地公園的區域基本已經建成了森林公園、城市公園或城市綠地,一般不需要再新建濕地公園,而是要在其他類型公園的養護建設發展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使之充分發揮濕地應有的生態功能。
根據這一規劃,除現有的野鴨湖、翠湖濕地公園外,到2020年本市將依托現有濕地資源,新增建設濕地公園40處,屆時全市濕地公園總數將從現在的2處增加到42處,總規劃面積15576公頃,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約30%。
建濕地公園,水從哪里來?
在濕地保護條例審議中,許多委員和代表都提出質疑,濕地必須要有水,北京是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城市,建設這么多濕地公園,水從哪里來?
崔麗娟研究員和她的團隊在制定規劃時,已經按照“量水發展”對濕地公園建設所需要的生態水量進行了認真估算,每一處濕地公園都不是憑空挖坑、抽水澆灌的人工盆景,而是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平衡體。據估算,濕地耗水主要是水面蒸發、植被蒸發、旱地蒸發和滲漏耗水四部分,根據本市年均降水量和濕地公園面積進行核算,到2020年全部42處濕地公園中,有39處可以通過自然補水實現自給自足,剩下的臺湖、王辛莊和楊各莊三處也可以通過周邊鄰近的再生水補給實現生態平衡。
崔麗娟說,從更高的層面來說,濕地的建設還能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以目前建成的翠湖濕地來說,周邊居民生活用水直接排入翠湖濕地后,經過植物的生態凈化,出水口的水質能夠達到合格標準,同時對地下水源進行了有效的補給,“地球之腎”的功能越強大,對首都環境質量改善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