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西南怪旱持續數年源于氣候變暖
2012-07-19

西南怪旱持續數年源于氣候變暖

2012年07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近年來,西南地區出現了連季干旱、旱澇急轉和澇旱反轉等極端現象——
  
  西南怪旱,為何持續數年(關注·氣候變暖在中國)
  
  2009年末至今,肆虐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西南地區的干旱仍在延續,其中廣西西北部、云南大部、貴州西部等石漠化地區最為嚴重。今年進入5月中下旬的夏季汛期以來,這些地區又多處發生強降雨過程。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令人心急的盛夏伏旱,出現在西南地區雨量充沛的汛期。“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類似沙漠地區的溫差驟變,竟會出現在西南地區的春夏之交……
  
  西南地區持續干旱加上其他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令人感到困惑。這些反常現象,是氣候的周期性變化造成,還是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該如何應對?
  
  前不久,記者隨中國氣象局組織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采訪團,走進廣西紅水河地區,尋找西南地區氣候變化的蹤跡,探究應對氣候變化之策。
  
  持續干旱使生產生活用水緊缺
  
  冰雹雷電暴雨等災害也變本加厲
  
  流經廣西的紅水河發源于云南、貴州,其廣西流域是我國西電東輸的重要水電基地,也是滇黔桂石漠化交匯地區。有人戲稱,紅水河打一個噴嚏,幾個省區都會感冒。
  
  上溯紅水河,經過河池市的大化、巴馬、東蘭、天峨等縣,記者對當地旱情有了直觀感受。“看,漁船上山坡了!”在紅水河天峨縣段,由于河水水位大幅下降,擱淺在岸邊的漁船被逐漸“抬上”幾十米高的山坡。
  
  “東南風、雨祖宗;東北風、雨太公。”當地一位能掐會算的“老風水”也鬧了笑話:“現在不管刮什么風,連‘雨孫子’都見不到,老經驗不靈了!”
  
  據統計,廣西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是我國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之一。然而,近幾年持續干旱,廣西尤其是桂西北山區的老百姓飲水困難,工農業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最直接的損失就是農作物大幅減產。據大化縣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在最干旱的2010年,當地種植的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減產20%左右。
  
  在“看天吃飯”的天峨縣,由于我國第二大水力發電站巖灘水電站發電量急劇減少,去年財稅收入由約5億元減少到3億多元。“今年情況更嚴重。巖灘電站設計發電量為160億千瓦時,可是1至4月,發電量竟然不到10億千瓦時。”天峨縣副縣長表示,位于紅水河發源地的云南連續四年大旱、貴州三年大旱,本地也持續干旱,紅水河來水不足發不出電。“今年縣財政的窟窿更大了,都不知道怎么彌補。”
  
  怪!這樣一個字眼,用來描述近幾年的天氣和氣候變化情況最貼切。老百姓反映,當地不僅干旱嚴重,冰雹、雷電、暴雨等災害也變多了、變厲害了。“過去下冰雹,最大的雹子也不過拇指頭大小。這兩年怪得很,大得像雞蛋,能把屋頂擊穿、把人砸死!”
  
  “今年1至4月,連續幾個月的低溫,把我養殖的羅非魚全部凍死了。”河池市東蘭縣東蘭鎮同拉村網箱養魚戶韋樹華說,前幾年覺得春季的水溫不錯,投放的羅非魚長得很好,誰知道今年會出現這種情況。
  
  持續干旱源于全球氣候變暖
  
  旱澇急轉和冷冬現象也由此造成
  
  據廣西氣象局統計,近50年來,廣西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4毫米,呈現微弱的增多趨勢。全區并不缺少降雨,但在靠近云南、貴州的桂西北紅水河地區為何如此干旱呢?
  
  “相對而言,廣西受太平洋水汽的影響多一些,而云南受印度洋水汽的影響多一些。”自治區氣象局局長韋力行說,近幾年來,由于氣候變暖,對全球氣候有著重要影響的青藏高原雪線后退了幾百米,導致大氣運動紊亂,阻礙了印度洋水汽的北進,也讓烏拉爾山脈的冷空氣南下不暢,因此云南及相鄰地區降雨困難,都非常干旱。
  
  韋力行介紹,氣候變暖還從另一方面加劇了西南石漠化地區的干旱。首先是高溫、干旱使植物枯死,并發生森林火災;隨后的強降水又沖掉當地的薄土層,從而將植被層“抽筋、剝皮、剃頭”,破壞了植被的涵養水源作用,讓本來就蓄水困難的石漠化地區旱上加旱。
  
  實際上,廣西等西南石漠化地區也確實在變暖。據統計,廣西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15攝氏度,各季平均氣溫都呈上升趨勢,其中冬季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升溫速率達到0.27攝氏度/10年。
  
  如果說西南干旱源于全球氣候變暖,又如何解釋當地發生冷熱驟變、甚至出現百年未遇的冷冬?例如,2008年至今,廣西和云南北部以及貴州大部曾多次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天氣,與當地氣候變暖的統計數據相悖。
  
  “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僅表現為氣溫升高這一總體趨勢,冰凍、冰雹、雷電、暴雨等極端災害也是其外在表現。”韋力行說,比如今年歐洲地區出現冷冬,就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由于北極冰蓋加速消融,大量淡水沖入大西洋,影響了大西洋暖流的回流;同時,由于大量淡水的增加,又提高了海水結冰的冰點,反而又使北極冰蓋在短期內變大、加厚,從而造成這次歐洲冷冬。我國西南地區發生的雨雪冰凍災害天氣也是同樣的道理。
  
  氣候變暖總體上弊大于利
  
  不講科學地利用氣候變暖,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種種異象說明,氣候變暖的影響正在加劇。
  
  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表明,1981年以來,在陜西、山西、河北、北京和遼寧等地方,一年兩熟的糧食種植北界明顯向北移動;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一年三熟的糧食種植北界也明顯向北移動。一些氣象專家的研究也表明,近年來,我國的“降雨線”也在向北移動。
  
  對于這種溫濕條件變化,有人不以為害,反而認為利大于弊,甚至可以巧加利用,即如果各省相應改變種植制度,由一年一熟或二熟改為一年二熟或三熟,可增加糧食單產三成以上。
  
  “實際上,氣候變暖是禍不是福,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韋力行說,比如廣西早稻要80至90天才能成熟,但由于溫度比往常高,有些地方的早稻70天就被“逼熟”了,從而造成較大幅度減產。比如龍眼、荔枝等只能生長在廣西南部的果樹,前些年有些農民將其移栽到桂林、全州等廣西東北部地區,雖然也能結果,但2008年的一場雨雪冰凍災害就將這些果樹全部凍死,給當地農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在我國北方地區,同樣的悲劇也在上演。
  
  北京市昌平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劉惠平介紹,在我國,適合大部分蘋果樹生長的北界位于北京市昌平區所處的緯度線上,但有些農民將這些蘋果樹栽植到此界以北地區,結果有不少蘋果樹不結果或只結小果。這不是簡單的南橘北枳問題,而是植物千百年來形成的生長規律,不能輕易打破,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人算不如天算。不講科學地利用氣候變暖,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孫健表示,全球氣候變暖給大氣環流提供了動力,也造成了許多極端災害天氣。這種危害是巨大的、現實的,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很緊迫。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