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多扔垃圾需多支付垃圾費
2012年07月20日
今后,廣州的居民多扔垃圾將需要多支付垃圾費。近半個月來的廣州,“垃圾不落地”的收運方式、廚余垃圾“專袋投放”、生活垃圾“按袋計量收費”、餐廚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垃圾分類新政成為市民們熱議的話題。
據廣州市城管委介紹,在試點小區內,居民一個季度繼續繳納45元垃圾處理費,獲得93個特制、有防偽標志的垃圾袋,每個約為0.5元。經過分類出來的非廚余垃圾必須裝在這些垃圾袋里才可投放。
3個月后,當地環衛所將根據居民家中所剩下的垃圾袋收取下一季度的垃圾費。如果居民用了少于47個垃圾袋,下季度的垃圾費就不用交足45元,只要交一半就可以,等于政府變相獎勵了該季度一半的垃圾費給居民;如果派發的垃圾袋不夠用,市民須自己掏錢另行購買專用垃圾袋,單價為1元。在少扔垃圾少給垃圾費的刺激下,政府期待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并逐步減少垃圾排放量。
垃圾分類新政緣于垃圾激增導致的“垃圾圍城”危機。
有數據顯示,廣州每天產生的1.8萬噸垃圾,除了回收,進入末端處理的垃圾為1.4萬噸,近年來,主城區更面臨垃圾無處安放的窘境。原有規劃中新建的興豐填埋場六區能填埋720萬立方米的垃圾,也僅能緩解兩年3個月的垃圾填埋需求。
面對“垃圾圍城”的逼迫,僅僅依靠市民自覺,垃圾分類陷入“只打雷不下雨”的尷尬局面。廣州從10年前開始探索垃圾分類,去年4月率先在16條街道先行啟動垃圾分類,然而效果并不明顯。在廣州街頭和社區里,隨處可見兩個筒口狀的垃圾桶,分別標有“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字樣,但記者看到,大多數市民習慣隨手把垃圾扔進垃圾桶,并不注重區分。環衛工人在整理垃圾桶時,也常把兩類垃圾倒進同一個垃圾袋里運走。
“一種垃圾是朋友,手拉手來去回收;一種垃圾有害處,特殊處理單獨放;一種垃圾廚房出,干濕分開變肥料;一種垃圾被廢棄,焚燒垃圾變能源……”從兒童劇《垃圾總動員》,到團市委號召百萬青少年、志愿者每天發布“垃圾分類”宣傳微博,還要帶動老師、家長、同學參與垃圾分類實踐……在廣州,全城都在談論垃圾分類和新的垃圾分類投放試點。
但新政的許多做法仍然引起了市民的爭論,“如何準確計量垃圾重量”、“如何監管偷扔垃圾”、“如何協調原有物業、街道的保潔服務”等問題受到大家關注,其中市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保護垃圾袋上的個人信息”。
根據新政規定,防偽垃圾袋上有一個編號,每個編號對應一戶家庭,不少人稱此舉為“垃圾袋實名制”。“每個編號唯一對應哪戶家庭由環衛站掌握,袋子上沒有具體的名字、地址,避免了隱私的泄漏。”廣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多次澄清,一旦環衛工人檢查時發現垃圾沒有分類,編號可以方便他們上門教育、處罰不分類者。
據悉,按照“垃圾不落地”模式,廣州的街道內將不擺設公共垃圾桶,由環衛工沿街道親自接收,分為早上7點到8點,晚上7點到8點兩個時段。居民只可以在這兩個時段把垃圾帶到樓下,若錯過了晚上的投放時間,次日早上還有機會再投。若再錯過,可以前往社區居民廣場的垃圾收集點投放。家住在海珠區江海路的陳女士感到疑惑,“定點收垃圾的話,如果不在家,垃圾豈不堆在家里發臭?”不少上班族對此也表示不滿意。夫妻均是上班族的市民小思表示,兩人整天在外上班,有時還要加班,每天準時倒垃圾有困難,“難道積個5天才倒垃圾嗎?”
有居民表示,晚上7點鐘倒垃圾太早,“飯都還沒吃完。”
大學生小婷則表示,要加強清潔工的垃圾分類知識,“經常看到他們把居民分好類的垃圾統統混在一個大桶里收走。”
面對許多疑惑,廣州市城管委表示,打算先試點半年時間,再通過聽證、立法的方式,最終選出更符合廣州實際情況的垃圾分類投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