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通海秀山公園里有株珍貴的明朝玉蘭樹,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游人為其傾倒,可如今這株玉蘭樹將花容凋落。“如果年底還不見返青的話,基本可以斷定已經死亡。”面對現已病入膏肓的明朝玉蘭,通海秀山歷史文化公園負責人岳喜偉無奈地說。
百年古木病入膏肓
這株明朝玉蘭在通海秀山公園的玉皇閣還鶴樓前,它渾身斑駁,5米高的軀干上已不見一點綠色,伸出的樹枝也仿佛極易折斷。整個樹干需要用鋼架支撐才能“站”穩,樹干從基部開始,已用紅土包裹了起來。整株玉蘭就像一位已步入了垂垂暮年的老人。可誰又能想到,這株明朝玉蘭曾經與宋朝古柏、元朝香杉合稱秀山名木中的3絕。400多年的歷史,已足以使它“木秀于林”,加上它淡淡幽香的花瓣,每年花開時節燦若白云、清香醉人,多年來,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為其吟詩作賦。
岳喜偉告訴記者,幾年前,這株玉蘭樹就患上了病,樹皮時有脫落,花也越開越少,尤其這一兩年最為明顯。“究其原因,由于年代久遠,花壇里的蓄水滲到玉蘭根部,導致樹根常年泡在水里而發生腐爛。同時因為空氣濕度過大,樹皮也常常干一塊濕一塊的,最后發生了腐爛。這些問題也是近兩年才發現的。”
專家會診緊急搶救
據岳喜偉介紹,去年7月9日,公園請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對這株古玉蘭做了專題研究,最后提出了搶救建議:一是解決樹根部的排水、通風、透氣的問題;二是移走緊鄰古玉蘭的兩棵木本繡球;三是清除樹干表面苔蘚,并用藥物作殺菌處理;四是用生根粉適時灌根。另外,今年內秀山公園的有關管理人員還借鑒通海傳統花樁培植技法,用紅土包裹古玉蘭主干,促其發芽。
但現實卻不如人意,“雖然我們已經全力搶救,但看來效果不太明顯。”岳喜偉說,“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傳統花樁培植技法,看看到底有沒有效果。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春城晚報,讓更多的專家參與進來,和我們一起拯救這株珍貴的明朝玉蘭。”
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