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山西博物院:豐富的館藏 冷落的門庭(圖)
2006-07-04

  人民網—人民日報7月4日訊 幾天前的一個下午,記者順著波光粼粼的汾河西岸一路往北,很遠就看到一座“如斗似鼎”的龐大建筑群,這就是山西博物院。它靜靜地佇立在陽光下,宏偉肅穆中流露出幾分落寞。這座珍藏著20余萬件珍貴文物、日接待能力可達上千人的博物院,每天來參觀的游客卻不足200人。這樣的情形不過是我國博物館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不得不令人憂慮。

  館藏豐富設施一流

  參觀者卻寥寥無幾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風景秀麗的汾河西岸,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走進博物院展廳,記者立刻被這里琳瑯滿目的文物深深吸引。從遠古鑿石取火的“文明搖籃”,到“明清晉商”時期的拓疆創業,綿延幾千年,祖先撒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碎片都在這里找到了注解,12個展廳內4000多件珍貴文物無聲地展示著山西歷史上曾經的燦爛和輝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院內收藏珍貴文物約20萬件,薈萃了全省文物的精華,文物珍品之豐富,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院(館)前列。

  山西博物院不僅館藏豐富,而且設施一流。走進“佛風遺韻”展廳,如同進入一座座精巧絕倫的石窟之中。一尊尊北宋菩薩像面帶微笑,仔細看去,仿佛菩薩身上的衣褶還在微微擺動。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采用了石窟再現、展柜陳示以及未放入展柜的“裸展”相結合的方式,讓參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博物院不僅展有商代獸形觥、西周鳥尊、元代青枝纏枝牡丹紋罐等眾多國寶級文物,還容納了電子技術控制的點戲臺、極富立體感的晉商宅院游覽等高科技成果。

  然而這樣的一座知識寶庫卻少人問津。記者從一層到三層轉遍12個展廳,只間或遇到20余名游客。工作人員介紹,從開館至今,博物院共接待20余萬人來參觀,其中40%是學生免費有組織參觀,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免票預展期間來的,真正憑票參觀的僅有不足5萬人。在免門票預展期間,也曾出現過大批市民排隊參觀的場景,但正式開館后,來參觀者就明顯少了。

  什么阻礙了游人的腳步

  交通偏、宣傳少、意識淡

  如此館藏豐富、設施一流的寶庫緣何門庭冷落?是什么阻礙了游人的腳步?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鳴遺憾地說,博物院人氣不旺的主要原因可概括為“外地人不知道,本地人不方便”。

  交通不便是首要和最直接的瓶頸。太原市民李民生一到雙休或節假日,總會帶著孩子到公園或動物院去玩。說到博物院,李先生說:“博物院太偏,又沒有直達的公交車。20元一人的門票,再加上來回20多元的打車錢,門檻高了點。”博物院地處汾河西岸,距離市中心較遠。盡管博物院在建設之初,曾規劃在西側修建一條“西渠路”并通公交車直達博物院。但時至今日路沒有修通,更不用說有直達博物院的公交車了。

  宣傳不到位是制約游客親近知識寶庫的又一因素。由于缺少宣傳,山西博物院雖開館一年多,但連不少太原市民都不知博物院位居何處。據介紹,建成初期,博物院也曾想在太原的幾條高速公路入口處設置大型廣告牌,但由于省博是全額事業單位,所有經費靠政府下撥,而目前政府下撥的經費里沒有這筆費用。一位博物院負責人無奈地說,“在媒體投放宣傳片和刊發廣告也需要費用,但一提錢的事,就沒有下文了?!?

  公眾文物意識淡薄、歷史知識貧乏是導致博物院遭遇冷落的深層原因。許多人寧可花上幾百元去酒吧、歌廳等娛樂場所消費,也不會想到花幾十元去博物館參觀。太原師范學院一位歷史老師認為,如今青少年歷史知識和歷史感普遍缺失,社會的整體浮躁已經感染到他們。如果家長愛領著孩子進博物館,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受到熏陶。

  酒香也得勤吆喝

  走近百姓需時日

  如何讓豐富寶藏走出深閨,讓尋常百姓少費周折就能領略山西歷史的豐厚底蘊?石金鳴說:酒香也得勤吆喝。他介紹說,目前博物院正和有關部門積極協商,希望盡快能在濱河西路開設直達博物院的專線公交車和旅游巴士。同時,呼吁當地政府加強對博物院的宣傳,并尋求大眾媒體的支持,將山西博物院真正作為對外宣傳山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山西博物院還積極和太原各大旅行社進行溝通、協商,籌措市場化運作,讓更多百姓了解博物院,走進這座文化寶庫。

  山西博物院還有意識地增設了不少互動性較強的項目,讓觀眾在互動中了解歷史、提高認知。在“文明搖籃”展廳,柔和的燈光下,真人比例的原始人正在蠻荒的背景下,用真石頭制作石器,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和舊石器專家一邊現場打制石器,一邊向觀眾講解遠古時代先祖的生活。在柿子灘復原場景,博物院邀請觀眾現場根據原始巖畫參與繪制巖畫;在“戲曲故鄉”展廳,博物院制作了皮影戲表演場景,邀請省內皮影戲表演專家現場為觀眾表演惟妙惟肖的皮影戲……山西省文物局負責人說:“只要觀眾走進博物院,相信豐富的館藏和生動的展示一定會給觀眾以深刻的震撼。但博物院要想真正成為人們獲取知識、欣賞藝術的殿堂,還需要全社會營造一種關心歷史和文博事業的氛圍,提高人們主動親近博物館的意識。”   

  來源:人民日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