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森林人工化
我國90%人工林為單一品種的純林,而且幼齡占82%,因而盡管人工林面積多達7億畝,居世界之首,卻未能在維護生態安全和木材供應上發揮主導作用。
森林的價值并不限于木材,而有多重的經濟價值、生物學—生態學價值和社會—精神價值。森林經營應當立足于“生態系統經營”。
維持森林復雜性、整體性和健康狀態、是現代林業思想的核心。美國新林業的策略方針和舉措以及德國接受“前人栽樹、后人遭殃”的深刻教訓而提出的近自然林業,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成功的模式。
枯立木與風倒樹并非森林中的有害成分。枯立木是許多森林動物之家,風倒木則是新一代森林的溫床清除了它們,也就破壞了森林的生態平衡和森林的 天然更新。
對于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意義的山地和丘陵,營造最多的恰恰是生態效益差的人工針葉純林。我國人工林中針葉純林占三分之二,個別省份高達95%,且分布集中。在17個針葉造林樹種中,杉木、馬尾松、落葉松和油松4大針葉林的面積占絕對優勢,比例高達83。3%。天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南方亞熱帶的地帶性植被,但是長期以來,人們稱之為“雜木林”,視為低價甚至無價值樹種,閩、湘、皖、桂、浙5省針葉林幾乎全部為杉木和馬尾松兩個樹種的純林,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則集中了落葉純林的90%以上。
研究表明,保護土壤不受侵蝕不能單靠樹木本身,而應該更多地依賴于林下的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以及低矮的下木灌草或苔蘚層的立體庇護。在坡地上,單純的林木不足以有效防止表土的流失。
90年代的一場天牛災害使寧夏構成第一代林網的8000萬株楊樹遭受毀滅性打擊,不得不全部砍光。十幾年的造林成果毀于一旦,只好從頭做起,曰之“第二次創業”。現今“三北”地區,天牛蟲害已使約占新植防護林77%的7500萬畝楊樹受損。這正是植樹中被人們忽視的一個生態學原理——“單一性導致脆弱性”所起的作用。
我國人工林的生物量也無法與原始林媲美,僅統計其中的喬木部分,每公頃原始林蓄積量普遍在20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西藏波密崗鄉的一片云杉林,每公頃蓄積高達3831立方米(?),而我國人工林林分每公頃蓄積量平均僅39.7立方米。被授予“湖北省荒山造林第一市”光榮稱號的宜昌市,由于林種結構不合理,林分質量差,相當一部分經濟林長勢不良。全市每畝活立木平均蓄積只有2立方米,產值僅66.5元。因此在“綠化達標”之后,又不得不進行“低產林”改造。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每消失一畝天然林,就會有二至三畝人工林取而代之。久而久之,形成了“南演杉家浜,北唱楊家將,東北漫山遍野落葉松”的人工純林一統天下的格局。全國荒漠化土地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速度擴展,水土流失面積每年以1.04萬平方公里增加。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在采伐清理火燒木之后從事人工更新。若干年后科研人員發現,人工更新的落葉林防而不如沒花錢天然更新的落葉松林長得好。大興安嶺林業經營的特點本是天然更新,人工撫育。林冠下平均每公頃有幼樹幼苗9000株左右。在火燒跡地上,如果在1至2年內遇到種子年,即便所有的幼樹幼苗均被燒死亦可得到良好的天然更新,就可以少花錢,多辦事。
美國的“新林業”(又稱生態系統經營)是林業經營思想和理論體系的革新,也是林業經營政策的革新,值得處于轉機中的中國林業學習借鑒。
以往美國將森林劃分為林業用地和自然保護區兩大類型。林業用地用于生產,自然保護區則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林業用地,20世紀50年代之前,美國開發天然林,發展人工林以解決木材需求的主張占據主導地位。到了60年代,隨著環境日益惡化,人們改變了對森林的認識。傳統林業則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終于推出歷史舞臺,讓位給新林業。一方面是,林業傳統經營方式受到廣大社會公眾和環保主義者的反對。由于到森林中游憩和關注生態的人日益增多,過去無人關心的某片森林要不要采伐和以什么方式采伐的問題,如今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種群眾參與和社會關注,成為影響美國林業發展的新年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對于森林生態系統本身所進行的深入研究和科學認識。例如,認識到森林中的枯立木和風倒木并非森林的有害成分,而恰恰是許多鳥獸、獸類、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生境和新一代森林發育的溫床。處于森林演化頂級群落階段的成熟林也并非只有采伐才是合理的利用方式;它的林分結構具有最大的復雜性和最高的物種多樣性,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巨大而且不可替代。因此,不能再用老一套的必將給森林帶來毀滅性后果的方式經營森林,而必須以現代生態學來指導森林經營,其基本點是“生態系統經營”。
新林業的最大熱點是在林業用地上也強調保持和改善林分質量與景觀結構的多樣性。在采伐前便有目的地保留林中所有的樹種,保護藤條灌草、枯枝落葉以及幼樹幼苗,保留枯立木、風倒木。堅持采伐后的森林仍是由各種徑級的林木組成的、能夠生產各種林產品并持續發揮生態效益的天然林。森林環境不變,樹種結構不變,生物多樣性不變。維持森林的復雜性、整體性和健康狀態,是現代林業思想的核心。在現代林業思想指導下,對目前僅村的原始森林應當采取搶救措施,全部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或規劃為自然保護區進行絕對保護;對一般天然林,可模仿自然干擾確定主伐方式加以經營;對于人工純林則應運用生態學的方法進行改造。要使經過人為經營利用下的森林,盡管保持高度的天然性。這是生態系統經營中決定具體經營措施的基本原則。北京林業大學徐化成教授指出:對森林價值的認識,是指定林業政策的基礎。也就是說,林業政策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對森林價值的認識水平。傳統林業從木材生產出發,只注重于森林的木材經濟價值;而新林業則將森林概括為經濟價值(并不僅限于木材)、生物學——生態學價值和社會——精神價值。這種多重價值觀是現代林業科學發展的的產物,也是生態系統經營思想的基礎。
如果我們相信“大自然做得更好”,那么,為什么不能效仿自然生態系統來改造人工純林,使之自然化呢?所謂森林人工化的實質,是認為作用下森林系統的樹種結構和生物結構的主觀化和單一化。因此,在營造人工林或改造現存的人工林時,如果能按照不同的生態位引入本土的天然樹種和其它森林生物生物品種,注入自然的成分,也就去除了以往人工林的一些弊病,發揮出天然林的一些優勢。這樣的人工林是一種人工——天然復合生態系統。德國“近自然林業”便是人工林自然化的典范。對于改造人工林,恢復天然林的經營原則和具體辦法,學者們主張以地區原生的森林群落為模擬的樣板,大力發展群落中的主要原生樹種,使林分接近生態的自發生產,并在人工輔助下使天然物質得以復蘇。近自然林業并非完全恢復天然林(若要恢復天然林采取封育手段即可),它是在林業經營中強調使用地區群落的主要本源樹種,并盡可能地使林分接近當地天然植被的自然發生,實現森林群落的動態平衡。
森林的適度人工化不可避免,甚至也有其必要性。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應當適度營造經濟林、農田防護林、工業用材林、薪材林及園林風景林等,不可能讓它們都自然化;但是,森林的高度人工化,特別是現存天然林的人工化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將使后代蒙受生態、經濟和社會方面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美國的新林業和德國近自然林業包含著森林資源與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不失為解決我國人工林的缺陷和防止天然林進一步人工化的有效途徑。
工作的跨越取決于思想的跨越。伐木者醒來了;植樹者,也要醒來!
作者: 周平
來源: 人與自然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