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出版過程
“哪位同學能告訴我,我們享有哪些權利?”江蘇省江都市真武小學教師王勇,在課堂上提問。
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剛剛還在搶著回答問題的學生們紛紛縮回舉著的小手,茫然地看著老師。
這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在座的是五年級的小學生。
這樣的場面,王勇一點也沒驚訝?!斑B很多家長和老師,都不具備起碼的公民基礎知識,何況孩子呢?”他嘆著氣說。
3年前,王勇參與了北京大學出版社《新公民讀本》的編寫,承擔了其中四個章節的初稿寫作?,F在,他經常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把讀本中的一些內容,融入品德課的教學中。
今年6月,這套由著名學者楊東平主編,數十名小學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新公民讀本》(小學卷),終于在幾易其稿之后正式出版。它被稱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針對中小學生的完整意義上的公民教育讀本”。
“為中小學生編寫一套深入淺出的公民讀本,將公民教育引入中小學課堂,是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夢想。”《新公民讀本》的策劃人、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在《編者的話》中寫道。
盡管過程艱難,但這個“夢想”的前半部分上個月已變成現實。
周雁翎依次打開小學卷四本書的封面,向記者指點著目錄,從第一本第一章的《認識你自己》,一個標題一個標題地念下去,一直念到第四本最后一課《與自然和諧相處》,滿意和欣賞之情溢于言表。
他介紹,《新公民讀本》試圖突破和超越傳統的德育教材和政治教材,突出人類普適性的價值觀念,內容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的內容。
為了從一線教師中培養作者,從2003年開始,北大出版社就組織專家對江蘇和浙江的一些優秀中小學教師進行多次培訓。前后接受培訓的人員不下百人。因為任務相對比較“敏感”,最后愿意參加編寫工作的不到10人。
到2004年年底,初稿終于完成,但并不十分理想。2005年年初,又有一批來自哲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等人文學科及自然科學領域的中青年學者,重新組成編寫班子,對全部初稿進行了改寫或重寫。
“特別是對一些‘敏感區域’的‘度’的把握,始終讓我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敝苎泗嵴f。
他把包括自己在內的編寫組成員稱為“一群理想主義者”。這套歷時3年多、上百人參與編寫的“讀本”,首印只有5000冊。至于“夢想”的另一半——“將公民教育引入中小學課堂”何時能夠實現,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盡管在中國規模巨大的教材和圖書市場上,這套書的出版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新公民讀本》的主編楊東平說,“但在社會現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設進程中,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足跡,將為歷史留下重要的一筆。”
楊東平坦言,盡管近幾年來,國內德育界已有不少關于公民教育的理論研究,但至今公民教育仍未完全“合法化”,“就像10年前,通識教育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一樣,非常敏感?!币虼舜笠幠U竭M入學校的課堂教學,在現階段還為時尚早。
周雁翎的思路是,這套書可以作為“校本教材”先行進入部分學校。依據正在推行的新課程改革的設計,學??梢宰孕邪才?6%的學時用于校本課程的教學。
讀本的執行主編王雄是江蘇省揚州中學的一名歷史教師。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使他深知對許多學校的領導來說,公民教育仍然是個令人心存疑慮的話題,可以從理論上研究,但還不能真正引入課堂。此外,即使作為校本教材,由于現在學校實行“一費制”的限制,也存在沒有資金來源的問題。
據悉,江蘇省蘇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朱永新教授,曾表示有意將新公民教育納入他主持的新教育實驗中。他是第一個公開表示要在他領導的實驗學校使用《新公民讀本》的政府官員。
“是不是能順利地進入教學實踐,9月份開學后就可以見分曉。”楊東平說。
接續歷史傳統
中國的公民教育,其實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之初。
據周雁翎考證,上海群益書社1913年翻譯出版的《美國公民學》,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公民讀本。此后,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熊子容主編的《公民教育》,成為中國自己編寫的最早的公民課教材。在“五四”運動之后的新教育實踐中,中國曾長期開設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