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5日上午,“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在乘車穿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州尼勒克縣境內的一處山區時看到,綿延十幾里山路兩側的山坡上,長滿一種小灌木,其他植物被擠壓得只剩下很小的生存空間,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其擴展趨勢令人擔憂,希望引起有關部門關注,及時治理。
看到這種擴張力極強的植物霸道地擠壓其他植物,最初記者還以為是一種入侵物種。但林業專家稱,新疆目前尚未發現入侵物種,當地人管這種植物叫做蕁麻(有待專家進一步鑒定)。這種植物之所以得以擴張,主要是由于過牧導致草場退化。牲畜在草場中有選擇性地啃食青草,如果草地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牲畜可以食用的青草種類將越來越少,而牲畜不能食用的毒草或不喜食用的植物種類就有機會大量繁殖,旺盛生長,擠壓其他草類,最終導致草場退化和草原生物多樣性降低。
新源縣自然保護站站長趙德良告訴記者,他從事自然保護工作已有15年。過去,他們那兒草場茂盛,各種草類郁郁蔥蔥,牧民要找自己的牲畜,得站到馬背上。現在由于過牧,有的地方牧草只剩下薄薄一層。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草與實驗區的明顯不一樣,核心區的草長得近一人高。在正常情況下,3畝草場供1只牲畜比較合適,可現在是1畝~2畝草場就有1只牲畜。新源縣已意識到過牧問題,采取了一些積極的保護措施,引導牧民從傳統畜牧方式逐漸轉向現代畜牧方式:合計載畜量,讓多余的牲畜下山到農區圈養;加強草場建設,改變草場利用方式,實施圍欄、輪牧、休牧、禁牧措施;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在平原地區建設飼料基地,種植紫花苜蓿、紅豆草等飼料,目前他們每年種植1萬多畝飼草,一年可收三茬,每茬每畝收獲200公斤草料;農區牲畜不允許上山,鼓勵農民在農區從事良種培育和牲畜育肥等作業。
目前,這些措施已開始見效,但一些牧民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對現代畜牧方式仍然有抵觸情緒。另外,由于資金不足,人們在改變傳統畜牧方式時,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