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河 國際在線配圖 圖片來源:CCTV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20年前的一曲《長江之歌》至今猶在耳畔,20年后《再說長江》,又該有哪些變化呢?
國際在線12日綜合消息 20年前,一部《話說長江》曾經深深印在一代人的記憶中。20年后,由中央電視臺歷時兩年傾力打造的又一部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將從本周日(16日)起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一曲跨越20載的長江之歌,將與觀眾共同見證20年中國的巨大發展和長江的滄桑變遷,用一個個令人震撼的影像鏡頭和動人故事,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
真實記錄長江之“變”
20年前的《話說長江》記錄了一個即將巨變的時代的開始,更多的是從史詩的角度去展示長江的自然風光;而《再說長江》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一種多元的發展的視角,真實記錄和展現長江之“變”。該片總制片人劉文介紹說:“這次創作的關注焦點是落在‘人’上,用鏡頭記錄生活在長江沿岸的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變化,以及他們新的夢想和追求。”
曲水姑蘇 山塘街傍晚 圖/CCTV
自2004年開拍以來,《再說長江》攝制組用整整2年時間,跨越長江沿岸12個省市,用高清攝像機記錄下55000分鐘長江的最新影像,并創造了中國電視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次實現了飛越長江的最大規模航拍;第一次使用高清動畫、杜比技術、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手段,對三峽大壩工程、青藏鐵路、三峽百萬移民潮、南水北調工程和重慶變為直轄市、上海浦東開發等6大工程做了全景式的記錄,同時展現了長江源流的生命脈絡,以及三星堆文明、現代冰川、可可西里等壯麗風光。
彈指之間滄海桑田
這部大型紀錄片有哪些主要看點?《再說長江》總編導李近朱當年曾擔任《話說長江》的音樂編輯,是攝制組中唯一一個參與兩次創作的人,“將20年前后進行對比,從講述長江人的故事中展現長江的變遷、乃至中國的巨變”,這成為《再說長江》的主線。李近朱說,當年重慶最靚的地方是琵琶山看燈火,而20年后這里就像香港的維多利亞灣,一片燈海,城市變了,朝天門變了,解放碑也變了,街上走著的人的神情、面貌、穿戴都變了。
片中尋訪到四位20年前在《話說長江》里出現過的人。當年在葛洲壩2號閘控制室工作的小姑娘李秋菊,如今已穿上了神氣的海事局制服。當年在重慶長江大橋上晨跑被鏡頭捕捉到的10歲男孩李曦,現在自己開了一家廣告公司在做重慶的地圖,他感慨“地圖幾乎每天都在變”。當年崇明島上的擠奶工,現在成了一家大企業的管理人員。而當年南京街頭一位用自行車載著3歲兒子的市民,因為自行車胎壞而滿臉沮喪;如今,他的兒女都已擁有了各自的私家汽車……他們生動的面孔、感人的笑容以及真實的故事,鮮活地展現了一條浩浩大江的光陰故事。(文匯報 傅慶萱 張敏喆)
自2004年開拍以來,《再說長江》攝制組用了整整2年時間,行走在萬里長江之上,飛越長江沿岸,用高清攝像機記錄下55000分鐘長江的最新影像。《再說長江》將從長江源頭開始,一路展現長江沿岸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以及人們的生活在20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其中有很多以前從未在電視上出現的震撼影像和動人故事。
俯瞰長江源頭
長江源頭,這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生命禁區,一直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然而6000米的海拔高度和變幻莫測的惡劣氣候讓人們望而卻步。
為了能在高空中看到長江源頭的全景,《再說長江》攝制組動用了可以低氣壓飛行的黑鷹直升機。但想要俯瞰長江源頭,仍是困難重重,因為即使是這種直升機,也沒有在海拔如此之高的地方執行過任務,所有的機上人員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經過一番緊張的操作,“黑鷹”終于展翅翱翔在長江源頭之上。此刻,眼前壯美的景色令人不由屏住了呼吸,幾十條巨大的冰川從山谷中如巨獸的利爪般探出,匯聚成一條蜿蜒的通天河,這,就是長江最初的源頭。而這也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次采用高清攝像機航拍記錄的長江源頭的新影像。
最大規模航拍
《再說長江》在片中實現了第一次飛越長江的最大規模航攝,他們沿江而下,從空中追隨這條巨龍蜿蜒東去,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插上了一雙翅膀,從全新的視角飽覽長江沿岸壯麗的風光。不僅如此,《再說長江》中還運用高清動畫和衛星遙感航攝全景展現長江生命脈絡……節目組在國家測繪局的幫助下,取得了整個長江流域的衛星遙感圖,并結合高清動畫技術,把一幅特殊的中國山水圖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幅山水圖中,所有的山峰丘陵,都是根據衛星遙感數據按比例繪制的,而滔滔江水則在其間奔騰穿行,在詩情畫意中描繪出令人震驚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片中還大量采用了真實再現和動畫合成的方式,重現了古蜀文化中的三星堆文明,以及長江文明的源流。
可可西里精靈
可可西里,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每年的5月,冰雪融化,高原上短暫的夏季即將來臨。與往年一樣,懷著小羊的藏羚羊便會北遷,它們從千里之外的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等地,沿著一條古老而固定的路線,向著可可西里開始了持久而又神秘的遷徙之路。可可西里周圍沒有屏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中國最大、世界除南北極外第三大無人區,這里保存著地球久遠的記憶,也是最后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為了拍攝藏羚羊的生活與保護狀況,《再說長江》劇組在可可西里蹲守了許久。
20年后重逢
當《再說長江》的鏡頭對準了一位南京市民時,他感到無比驚訝。原來,在當年的《話說長江》素材中,這位市民推著一輛自行車,車上載著他3歲的小兒子,當時他的自行車胎壞了,滿心沮喪。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再說長江》竟然憑著當初的一段影像,又找到他。然而,這場20年后的重逢已經是今非昔比,如今他的兒女都已經擁有了各自的私家汽車,那場自行車帶來的不快早已經湮滅在光陰的流轉之中。《再說長江》中,還記錄了包括三峽移民等數百位生活在長江邊的人們,和他們生動的面孔、感人的笑容以及真實的故事。(大河報)
《再說長江》央視一套即將開播 欲創新經典
作為中央電視臺立項的重點工程,《再說長江》共33集,每集30分鐘。總體結構上,將沿長江上、中、下游流向,提煉出統領全片的三大主題。即:上游——自然與人,中游——水利水患,下游——開放發展。曾任《話說長江》音樂編輯、現任《再說長江》總編導的李近朱介紹,全片將從考古新發現、文化新開掘、經濟新發展、人物新變化、環境新面貌、江河新景觀等方面,反映長江流域的迅猛發展。在拍攝手法上,《再說長江》也創下多個第一:第一次利用多種飛行器對全流域進行大規模航拍活動,第一次運用高清晰數字電視技術拍攝,第一次使用杜比立體聲錄音技術。值得一提的是,《再說長江》中將全部采用畫面配音解說,不再專設主持人。
老“長江人”述說長江情結
7月11日,記者與央視海外中心取得聯系,了解到一臺時長90分鐘的《以長江的名義——大型紀錄片〈再說長江〉開播特別節目》也將于15日20∶00在央視一套播出。這是一檔由魯健、董卿聯袂主持的晚會式特別節目,當年《話說長江》主持人陳鐸、年近八旬的指揮家鄭小瑛、《長江之歌》的詞曲作者胡宏偉和王世光,以及首唱者季小琴都參加了這臺節目。記者從節目組打探到,這些當年《話說長江》的功臣們,每個人都有著深深的長江情結。
陳鐸 一開始曾想“演”主持
在央視《以長江的名義》特別節目中,如今已滿頭華發的陳鐸最為觀眾熟悉。他回憶說,主持《話說長江》時,自己剛走上主持崗位,當年43歲的他是中國廣播藝術團話劇團演員,接到這個任務時他最先考慮的是:“我該怎么‘演’好一個主持人呢?后來才明白:我為什么要演呢?我應該把我自己對長江的感情通過我的主持傳達出來,這樣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主持了《話說長江》后,陳鐸走到哪里都會被人認出來,一次在東北,一位老年女觀眾指著他說:“你,你不是那個‘長江’嗎?”陳鐸笑著回答:“是,我是長江!”
王世光 為兩個《長江》作曲
為《話說長江》創作音樂,王世光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共創作了80多分鐘的音樂。他回憶,1983年《話說長江》在央視播出后的半年多時間里,《話說長江》成為熒屏熱點,數百萬觀眾每到星期天晚上就準時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組先后收到了全國各地的觀眾來信一萬多封。如今拍攝《再說長江》,身為中央歌劇院院長的王世光,與張宏光合作創作了主題音樂,因為沒有合適的歌詞,《再說長江》沒有主題歌,通篇以女聲哼唱貫穿。
胡宏偉 把歌詞寫在賀年卡上
當年《話說長江》播出時,并沒有后來那首家喻戶曉的《長江之歌》,只是片頭一支沒有歌詞的曲子,有觀眾寫信給節目組,要求把這首主題音樂填一首詞。節目組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好,就向全國發出了“征選《話說長江》主題音樂歌詞的通知”。當時身為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創作員的胡宏偉看到通知后怦然心動,提筆以最快的速度創作出《長江之歌》歌詞。
相隔23年,胡宏偉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的情景:“我是《話說長江》的忠實觀眾,聽說征集歌詞,那時剛踏入歌詞界的我按捺不住熱情寫下了這首《長江之歌》。”而胡宏偉寄到央視的歌詞,還是寫在一張賀年卡上的。
一首《長江之歌》勝10部歌劇
在演唱《長江之歌》之前,季小琴就是中央歌劇院的臺柱子,曾獲第二屆梅花獎,主演過《卡門》《茶花女》《蝴蝶夫人》等10部歌劇作品,“可10部歌劇的影響頂不過一首《長江之歌》。”后來去法國定居,季小琴在一次沙龍聚會上演唱《長江之歌》,當時有位華人激動得站起來:“季小姐,你的歌聲太美妙了,我從你的歌聲里看到了長江!”(成都日報記者:趙斌)
(國際在線綜合央視、文匯報、成都日報、大河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