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的圖靈獎(Turing Award)日前授予了75歲的Frances E. Allen,以對其在編譯器優(yōu)化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出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予以充分肯定。
Allen是該獎40年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她在密歇根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后,于1957年加盟了IBM公司。
她之前曾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編寫智能分析軟件,以及為IBM的藍色基因(Blue Gene)超級計算機設計軟件等。2002年退休后,Allen一直致力于旨在鼓勵女性從事計算機科學的教育培訓項目。
圖靈獎以英國數學天才Alan Turing先生的名字命名,設立于1966年,是美國計算機協會在計算機技術方面所授予的最高獎項,被喻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圖靈獎最早設立于1966年,是美國計算機協會在計算機技術方面所授予的最高獎項,被喻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它是以英國數學天才Alan Turing先生的名字命名的,Alan Turing先生對早期計算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圖靈獎主要授予在計算機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而這些貢獻必須對計算機業(yè)有長遠而重要的影響.迄今為止已有34位在計算機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獲此殊榮。
歷屆圖靈獎獲獎者:
1966年,A. J. Perlis因其在新一代編程技術和編譯架構方面的貢獻成為圖靈獎的第一個得主.
圖靈獎被稱為“計算科學界的諾貝爾獎”,它創(chuàng)立于1960年,現在的獎金10萬美元,由Intel公司贊助。
1966 A.J.Perlis因在新一代編程技術和編譯架構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67 Maurice V.Wilkes因設計出第一臺具有內置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而獲獎
1968 Richard W.Hamming因在計數方法、自動編碼系統、檢測及糾正錯碼方面的貢獻被授予圖靈獎
1969 Marvin Minsky(資料空缺)
1970 J.H.Wilkinson因在利用數值分析方法來促進高速數字計算機的應用方面的研 究而獲獎
1971 John McCarthy因對人工智能的貢獻被授予圖靈獎
1972 Edsger W.Dijkstra因在編程語言方面的出眾表現而獲獎
1973 Charles W.Bachman因在數據庫方面的杰出貢獻而獲獎
1974 Donald E.Knuth因設計和完成TEX(一種創(chuàng)新的具有很高排版質量的文檔制作工具)而被授予該獎
1975 Allen Newell和Herbert A.Simon因在人工智能、人類心理識別和列表處理等 方面進行的基礎研究而獲獎
1976 Michael O.Robin和Dana S.Scott因他們的論文“有限自動機與它們的決策問 題”中所提出的非決定性機器這一很有價值的概念而獲獎
1977 John Backus因對可用的高級編程系統設計有深遠和重大的影響而獲將1978 Robert W.Floyd因其在軟件編程的算法方面的深遠影響,并開創(chuàng)了包括剖析 理論、編程語言的語義、自動程序檢驗、自動程序合成和算法分析在內的多項計算機子學科而被授予該獎
1979 Kenneth E.Iverson因對程序設計語言理論、互動式系統及APL的貢獻被授予該獎
1980 C.Anthony R.hoare因對程序設計語言的定義和設計所做的貢獻而獲獎
1981 Edgar F.Codd因在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82 Steven A.Cook因奠定了NP-Completeness理論的基礎而獲獎
1983 Ken Thompson和Dennis M.Ritchie因在通用操作系統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 特別是對UNIX操作系統的推廣的貢獻而獲獎
1984 Niklaus Wirth因開發(fā)了EULER、ALGOL-W、MODULA和PASCAL一系列嶄新的計算語言而獲獎
1985 Richard M.Karp因對算法理論的貢獻而獲獎
1986 John E.Hopcroft因在算法及數據結構的設計和分析中所取得的決定性成果而 獲獎
1987 John Cocke因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和相關的編程技巧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88 Ivan E.Sutherland因在計算機圖形學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89 William V.Kahan因在數值分析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90 Fernando J.Corbato因在開發(fā)大型多功能、可實現時間和資源共享的計算系統,如CTSS和Multics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91 Robin Milner因在可計算的函數邏輯(LCF)、ML和并行理論(CCS)這三個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92 Butler Lampson因在個人分布式計算機系統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93 Jurlis Hartmanis和Richard E.Stearns因奠定了計算復雜性理論的基礎而獲 獎
1994 Raj Reddy和Edward Feigenbaum因對大型人工智能系統的開拓性研究而獲獎
1995 Manuel Blum因奠定了計算復雜性理論的基礎和在密碼術及程序校驗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1996 Amir Pnueli因在中引入臨時邏輯和對程序及系統檢驗的貢獻而獲獎
1997 Douglas Engelbart因提出交互計算概念并創(chuàng)造出實現這一概念的重要技術而獲獎
1998 James Gray因在數據庫和事務處理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獎
1999 Frederick P.和Brooks ,Jr.因對計算機體系結構和操作系統以及軟件工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人月神話的作者。
2000 Yao, Andrew Chi-Chih (姚期智)由于在計算理論方面的貢獻而獲獎,包括偽隨機數的生成算法、加密算法和通訊復雜性。
2001 Dahl, Ole-Johan和Nygaard, Kristen 因他們在設計編程語言SIMULA I 和 SIMULA 67時產生的基礎性想法,這些想法是面向對象技術的肇始.
2002 Rivest, Ronald L.和Shamir, 和Adi Adleman, Leonard M.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公鑰密碼算法“RSA”的創(chuàng)始人
2003 Kay, Alan 因發(fā)明第一個完全面向對象的動態(tài)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Smalltalk. 至理名言: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是創(chuàng)造它。
2004 Cerf, Vinton G.和Kahn, Robert E.(TCP/IP協議發(fā)明人)由于在互聯網方面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這包括設計和實現了互聯網的基礎通訊協議,TCP/IP,以及在網絡方面卓越的領導。
2005 Naur, Peter ACM(美國計算機學會)決定將2005年圖靈獎頒發(fā)給Peter Naur, 以表彰他在設計Algol 60語言上的貢獻。由于其定義的清晰性,Algol 60成為了許多現代程序設計語言的原型。在語法描述中廣泛使用的BNF范式,其中的 “N”便是來自Peter Naur的名字。
來源:科技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