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以后,走進重慶某些酒吧衛生間,會發現里面新裝了自動售套機;很多酒吧服務生在給客人菜單的同時托盤里也放著安全套,免費提供給客人。這些酒吧是同性戀酒吧,坐落在重慶的隱蔽路段,顧客幾乎全是男性。出入其中的同性戀者逐漸適應了自動售套機的存在,并慢慢改變了從不使用安全套的習慣。
重慶市渝中區生殖健康中心主任、重慶彩虹工作組周生建介紹說,這個改變源于他們與英國貝利·馬丁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對同性戀性行為的艾滋病干預工作。
同性戀,學術上認為是“性取向障礙”,追求的性愛對象不是正常人追求的異性,但其他與常人無異,分布于社會的各個層面。同性戀一直頗受爭議,得到過多種價值評判,如怪人、病人等。過去,這個群體被遮蔽在社會的黑暗角落里,受到人們的歧視和譴責。新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認為同性戀的性活動并非一定是心理異常,同性戀不再被劃為病態。事實上,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里,同性戀隊伍中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惠特曼、毛姆這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人。
近年來,同性戀酒吧、同性戀文化沙龍、同性戀網站等紛紛出現。據統計,如今,同性戀者數量驚人。國際上的調查表明,同性戀的比例通常占人口的2%~5%左右,有些屬于雙性戀。照此推算,中國13億人口中同性戀的絕對人數大概是2600萬~6500萬。前不久,重慶公布了一個調查數字:3400萬重慶人中有136萬的同性戀人群。
學術界認為,同性戀是性病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至于原因,學者分析說,因為同性戀的性接觸方式多為肛門性交,而肛門性交常造成直腸黏膜充血輕度損傷,精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可通過破損黏膜進入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所以性伴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很大。而同性戀者的性伴侶不固定,高危行為多,多已結婚生子,周圍人群處于無保護狀態,且活動高度隱秘,易把HIV病毒傳播給普通人群。著名的同性戀研究學者李銀河和張北川都對此表示擔憂。
美國艾滋病流行最早見于同性戀人群。1989年,中國發現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觸感染艾滋病病人與多個同性有性關系。《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雜志曾披露說,1996年調查發現,北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48%是男同性接觸者;1998年調查發現,在已監測過的男同性接觸者中,2.5%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這一數字在2001年已高達5.9%。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同性戀人群與艾滋病本身并無必然聯系。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秘書長董永坤認為,假如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的人們過亂交往的程度一樣,艾滋病的傳染發病率是一樣的,某些地區發病率高主要是因為同性戀群體漠視衛生、交往混亂。
“2003年初,我們重慶在張北川教授的指導下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同性戀志愿者工作組——彩虹工作組,對同性戀人群進行艾滋病干預。工作有熱線、網絡和外展三個部分。我們開通了‘重慶防艾熱線’、‘男同熱線’和‘女同熱線’,還開通了中國彩虹熱線網。最重要的是外展工作,在當地媒體的大力宣傳下,經過嚴格篩選,招募了71名素質較高的志愿者(后來固定下來35個),在重慶同性戀中開展同伴教育,以宣傳冊子、展板、娛樂休閑活動等形式到同志酒吧、浴室、公廁等公共場所,告訴同性戀者任何插入性性行為都需要使用安全套。”對于將近兩年的同性戀艾滋病干預工作,周生建總結說,重慶之所以得到國內外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工作內容定位準確,把彩虹工作組的工作建立在防艾上,容易引起同性戀者的共鳴而不是反感乃至抵觸。他們最近開展的男性同性戀艾滋病篩查活動結果顯示,228名被抽查者中的可疑陽性率低于全國其它已抽查城市4%的平均水平;這表明重慶市防艾工作卓有成效,但防艾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周生建透露,該工作組明年開始可能將工作重點擴展到女同性戀和流動人口中的同性戀。
他還強調,在同性戀這一群體中推廣安全套不是刺激和鼓勵同性戀,而是在承認無法真正改變同性戀性取向的科學基礎上,降低這個高危人群感染性病艾滋病危害的應對措施。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