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遼師大一名大學生以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方式,拯救了遠在黑龍江的陌生人王福家的生命;一年后,在市紅十字會和兩地媒體的關注和支持下,這對用生命的火種連接起來的異姓兄弟終于要見面了——
姜海
生命對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而黑龍江雙鴨山市寶清縣的王福家———一個白血病患者卻獲得了第二次生命。2005年10月17日、18日遼寧師范大學的學生姜海,通過兩次捐獻114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懸液,挽救了瀕臨死亡的王福家。
生命的火種,在兩個年輕人的體內熊熊燃燒;愛的溫暖,融化、感動著兩座城市。
時光荏苒,轉眼一年半過去了,這段生命構筑的深情是否依然?在市紅十字會的支持下,兩地媒體再度聯手,重訪當事人,重溫當年事。就在即將來臨的這個“五一”長假,這對不是兄弟勝似親兄弟的哥倆兒姜海、王福家將第一次面對面。“因為珍惜和感恩,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付出自己的愛。也因為有了愛,我們的生活才更加幸福,我們的城市才更加溫暖。”市紅十字會賑濟部部長丁濤說。
感恩之旅讓愛永恒
王福家的母親徐輝永遠也忘不了2005年10月的那兩個日子。2005年9月,家住黑龍江省雙鴨山寶清縣的24歲青年王福家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只有做骨髓和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才能徹底治愈病情。王福家的母親徐輝立即向中華骨髓庫申請供體,可是,接連三次遭遇配型失敗和志愿者拒捐。正當母子倆絕望時,年僅22歲的大連大學生捐助者姜海,不但造血干細胞與王福家配型成功,而且還沖破了種種阻力果斷地為王福家捐獻了造血干細胞。如今,成功接受捐獻的王福家已經恢復了健康,重返工作崗位,母子倆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
自從接受捐獻以來,王福家和母親徐輝每天都在惦記和牽掛著大連的捐贈者———姜海,希望早一天能到大連來當面感謝救命恩人。但根據造血干細胞捐贈移植工作程序,捐者與受者“一年內雙方不允許見面”。盡管如此,卻絲毫沒有影響小哥倆兒以及兩家人的感情。
2005年11月2日,姜海與還在醫(yī)院治療的王福家首次通上電話。學習酒店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姜海在電話里答應福家:“病好了來大連,我給你做導游。”
2005年12月26日,在捐獻造血干細胞兩個月之后,大連市紅十字會收到了徐輝的來信:“……移植已成功,一切都很順利,現正在恢復階段,等福家病好了,一定用更多的努力來回報社會好心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2007年3月29日是王福家恢復健康上班的第一天,他特別激動,囑咐母親給大連市紅十字會打電話。在電話里,徐輝告訴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家里困難,想見姜海一面太難了。現在兒子上班了,日子肯定會好起來,母子準備攢點錢,一定要到大連看望姜海,“沒有姜海就沒有王福家,是姜海給我兒子第二次生命”。
現在母子的愿望即將實現。在大連市紅十字會的幫助下,5月7日王福家母子將在大連與姜海及我市其他7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見面。5月8日上午,他們還將一起前往沈陽看望姜海的父母。“姜海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們的血管中流淌著同樣的血液。他的媽媽就像我的媽媽一樣。”王福家說。
8人捐髓彰現城市溫情
姜海是我市第5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到目前為止我市已有8人捐獻造血干細胞用于拯救生命。令人遺憾的是,像王福家母子這樣感恩的接受捐獻者并不多。大多數接受捐獻干細胞的家庭,與市紅十字會失去聯系。一些患者及家屬甚至連一封信和一個電話都沒有打給紅十字會轉達對捐獻者的問候。
盡管如此,卻并沒有影響大連這座充滿愛心的城市,彰現她的無私和溫情。2005年11月2日下午,東北首個由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聯合發(fā)起成立的自管、自治組織———大連市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俱樂部正式成立。我市當時的五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首次相聚,并擔任了剛剛成立的俱樂部的領導職務。他們通過媒體,現身說法,廣泛地傳播捐獻造血干細胞知識。2005年12月11日,楊新寬、陳金朝、陳小利、姜海等捐獻者應邀參加了大連醫(yī)科大學舉辦的“為了神圣的愛”為主題的捐獻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當天有387名準醫(yī)生成為志愿者。2006年,在張德民、陳小利、姜海、王延良等捐獻者捐獻一年后,紅十字會為他們安排在三級甲等醫(yī)院做了全面的身體健康體檢,體檢結果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健康標準要求。2006年5月12日上午,為擴容中華骨髓庫,大連首位女性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陳小利參加了紀念“5·12護士節(jié)”百名護士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活動現場報名130多人,有101名白衣天使參加了宣誓儀式并采集5毫升血樣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伴著《同一首歌》,陳小利與白衣天使一起點燃了代表生命希望的蠟燭。2006年9月15日,姜海和楊新寬、張德民、陳小利、王延良、薄劍波、蔡麗華等六位捐獻者還共赴沈陽參加了遼寧省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俱樂部供者聯誼會,會上,姜海代表捐獻者作了發(fā)言。會議期間七人還一同到沈陽世博園向游客發(fā)放宣傳單,用親身經歷講解捐獻造血干細胞無損健康……
在捐獻造血干細胞后,這些奉獻愛心的人都回到了各自正常的生活軌道中。別人眼中,他們成了名人,可他們自己說,“就是個人名”。比如姜海,現在,即將畢業(yè)的姜海正忙著找工作,對于未來許多事他還不能確定,但是有一點他卻是很肯定:“人的一輩子能拯救別人生命的機會能有幾次?我抓住了一次,以后還要抓住能幫助別人的每一次機會。”
【相關鏈接】
楊新寬: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
2004年9月17日,大連交通大學2003級學生楊新寬成為了大連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在他的愛心感召下,我市掀起了上百市民搶捐造血干細胞的熱潮。當年,市紅十字會授予楊新寬“大連市紅十字榮譽獎章”,聘請楊新寬為大連市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形象代言人;團市委授予“大連市杰出青年志愿者”稱號;他還榮膺“2004感動大連”十大人物。目前,即將離開校園的楊新寬身體良好,正在做畢業(yè)設計,準備就業(yè)。
張德民:首位在職職工捐獻者
張德民,大連九森木制品有限公司車間主任。2005年7月26日、27日張德民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成功采集164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成為大連已超過6000名造血干細胞志愿者中的第二個捐獻者,也是大連在職職工中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第一例。市紅十字會因此授予張德民“大連市紅十字榮譽獎章”。
陳小利:第一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女性
陳小利,東北財經大學2004級四川籍學生。2005年7月25日上午,陳小利成功捐獻57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懸液。作為我市第一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女性,市紅十字會授予陳小利“大連市紅十字榮譽勛章”,市婦聯授予她“三八紅旗手”稱號,團市委授予她“大連市杰出青年志愿者”稱號,陳小利也因此榮膺“2005感動大連”十大人物。如今陳小利正忙著備考,她的理想是成為國際注冊會計師。
陳金朝:外來打工仔的質樸愛心
陳金朝,23歲的福建來連打工者,在來連的前6年已無償獻血8次,累計1600毫升。2005年9月14日、15日陳金朝在遼寧血液中心捐獻114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懸液。市紅十字會因此授予陳金朝“大連市紅十字榮譽獎章”。當被問及“一個外鄉(xiāng)小伙為何要積極捐獻造血干細胞”時,陳金朝的答案出人意料:“是這座城市讓我充滿愛心。”王延良:一個電話拉開的愛心故事
一個電話拉開一段愛心故事:旅順小伙王延良瞞著家人,2005年在海南當兵時,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那天正好是他25歲生日。如今已經復員的王延良,被安排到旅順口區(qū)政府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工作。旅順口區(qū)還把他樹為“八榮八恥”教育的典型。
薄劍波:未來醫(yī)生的第一次救死扶傷
薄劍波,大連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生,2006年6月21日、22日,薄劍波先后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如今,已經畢業(yè)的薄劍波,在丹東中心醫(yī)院做醫(yī)生。在他的帶動下,大連醫(yī)科大學已有867名大學生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蔡麗華:九次穿刺完成捐獻的“髓花”
2006年8月6日、7日,東財大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的又一位女大學生蔡麗華捐獻了造血干細胞,她先后九次穿刺才完成采集。現在,蔡麗華早已恢復了往日的青春健美,正在學校做畢業(yè)設計,準備工作。
來源: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