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終結時,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愿意浪費生命,他們希望把自己完全燃盡,他們想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謝幕……
“我是一名尿毒癥患者,因為有了社會和政府的關心、救助,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如今我已從最初的困境中走了過來……因為患病,我更懂得了生命的可貴;因為人世間的那份大愛,我更明白了人生的意義。這兩年來,在我內心一直有個愿望,就是假如有一天,我生命走到了盡頭,我愿意捐獻自己的遺體,用于醫學研究和器官捐贈……”4月15日,市紅十字會收到了一封來自樂余鎮唐先生的信。
上個星期日,記者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唐先生的家中。兩年前,三十歲不到的他不幸患病,隨后的半年時間里,他失去了工作,妻兒也離開了他。正當他承受著巨大的苦痛時,社會各界向他伸出了溫暖之手,如今唐先生病情穩定?!皠e人給我奉獻了那么多,我也想著回報。”
當紅十字工作人員把《蘇州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志愿者登記表》遞到唐先生面前時,他毫不猶豫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站在一旁的唐先生的母親仔細地瞧著登記表上的每一個字,兒子的樂觀、豁達和感恩之心讓她從最初的反對轉為支持:“兒子說,人去萬事休。與其火化還不如將有用的器官捐贈給那些需要的人,生命反倒延長了……或者用作醫學研究,早日使尿毒癥不再是不治之癥。”
自2006年《蘇州市遺體捐獻暫行辦法》出臺以來,我市已有10多位市民成為遺體捐獻志愿者。他們中有老人,也有20多歲的青年;有患者,但更多的是健康人。從事財務工作的徐女士在50歲生日那天,思索起自己走過的大半個人生,“前半輩子也沒做出過什么大事,到生命終結時,給別人留點什么是應該的?!碑斔堰@個想法告訴家人后,得到了理解和支持,一個月后,女兒也跟她一起登記成為捐獻志愿者。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在對幾位志愿者的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做了一輩子普通人,但能在死后最后一次為社會作出點貢獻,也不算白活了……”
相關鏈接:
遺體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執行人將遺體全部或部分(如可供移植的器官、角膜等)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以及生前未表示捐獻遺體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親屬一致同意將其遺體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近親屬是指:父母、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其他監護人。捐獻的遺體只用于臨床、醫學教學和科研需要。
來源:張家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