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4 07:05 來源:千龍網
戶籍人口市內跨區縣遷移與中小學生跨區縣就學示意圖 根據北京教科院最新研究顯示,本市在居住地之外的區縣就學的中小學生已達到13.6萬人以上。朝陽和豐臺成為全市最大的兩個跨區縣就學學生流出區。從區域發展特征分析,面積大、商業性開發和居住區發展迅猛是兩區的共同點,但相對于資源雄厚的核心城區,基礎教育的發展速度明顯不能滿足集聚增長的輸入家庭的需求。龐大的上學大軍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僅增加了交通擁堵的社會成本,也使孩子和家長不堪重負??鐓^就學的根本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讓優秀的師資隊伍流動起來,才有可能吸引本區居住和戶籍學生實現“就近入學”,讓“移居”的市民真正“宜居”。 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完成的北京市中小學生跨區縣就學規模及空間分布特征研究顯示,由于跨區縣人戶分離、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區縣之間分布不均衡、以登記戶籍地為主要依據的“就近入學”政策等多種原因影響,在居住地之外的區縣就學的中小學生跨區縣就學現象非常普遍,規模已在13.6萬人以上。朝陽和豐臺成為全市最大的兩個跨區縣就學學生流出區。 ■近10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跨區上學 根據“北京市中小學生跨區縣就學規模及空間分布特征研究――戶籍人口居住空間分布的視覺”披露,目前跨區縣就學中小學生規模在13.6萬人以上,占戶籍學生總數的14.4%以上,其中義務教育階段有9.8萬人以上,占義務教育階段全市戶籍學生總數的13.8%;普通高中階段有3.8萬人以上,占普通高中階段全市戶籍學生總數的16.4%。 ■朝陽學生跨區上學人數全市居首 被定位為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區的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成為跨區縣就學學生的主要來源區域。調查顯示,來自拓展區的跨區縣就學小學生有5.0萬人,占全市跨區縣就學小學生總數的89.3%;初中有3.9萬人,占全市的90.7%;普通高中有3.3萬人,占全市的86.8%。朝陽、豐臺、石景山三個區共有跨區縣就學學生12.2萬人,其中朝陽區以7.3萬人位列18個區縣首位,豐臺區以4.4萬人位列第二位。 ■優質教育資源欠缺成為跨區求學主因 “本區域的居民子女大量地到其他區縣就學,說明本區域基礎教育資源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優質基礎教育資源欠缺。”北京教科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郭志成說,“戶籍人口大量移居進來卻沒有落戶。這些年本區域由于經濟發展快、住房相對便宜等成為城區市民移居熱點,使得這些區域人戶分離現象嚴重。” ■核心區域就學學生比重遠超戶籍人口 另外,由于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等區,加上這些區由于住房緊張等原因導致大量居民外移,使得這些區域就學的中小學生所占比重遠遠超過在此居住的戶籍人口比重。以2007年的統計數據為例,該年度在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區就讀的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學生在全市所占比例分別為16.8%、19.4%、23.9%,而在此居住的戶籍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則僅為14.0%。 跨區就學・建議 盡快擴充朝陽豐臺兩區優質教育資源 如何讓“移居”熱點成為“宜居”熱點,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郭志成認為,建設一定數量的優質基礎教育學校是關鍵。“北京市中小學生跨區縣就學規模及空間分布特征研究――戶籍人口居住空間分布的視覺”課題組還從政策層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和“長遠之計”。 課題組負責人郭志成說,當務之急就是盡快擴充朝陽和豐臺兩區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目前,全市跨區縣就學學生的九成約12.2萬人來源于拓展區中海淀之外的三個區,而朝陽和豐臺兩個區就有11.7萬名學生跨區縣就學。”郭志成說,因此,應繼續擴充朝陽和豐臺兩個區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吸引本地戶籍學生就近入學,積極創造條件盡量吸納移居過來的核心區學生在居住地附近就學。 長遠之計則是保證拓展區和發展新區基礎教育資源質優量足。“跨區縣就學規模龐大的直接原因是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核心區之外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以滿足市民需求。”郭志成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嚴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規模,進一步疏解舊城人口;舊城人口達到約110萬人。目前北京舊城有約170萬人,距離規劃的目標尚有很大差距,需要進一步外遷大量人口。因此,必須保證拓展區和發展新區有足夠的吸引力,容納更多從舊城區轉移出來的人口和中小學生,保證為這些學生提供數量充足的學位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才能有效控制跨區縣就學學生的規模。 “跨區縣就學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在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關建設滯后,不但制約了優質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也影響到整個社會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這種情況在郊區明顯。”郭志成說,因此,在建設拓展區和發展新區的社會基礎設施時,一定要充分重視基礎教育的強大作用、重要性和深遠的影響力,要積極發揮基礎教育在提高社會大眾對公共服務滿意度方面的綜合性作用。 跨區就學・分析 跨區縣就學與擇校密切相關 跨區縣就學是不是都屬于擇校行為?跨區縣就學跟跨區縣擇校是一回事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郭志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跨區縣就學有多少屬于擇校行為,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數據進行準確的測算,但跨區縣就學和跨區縣擇校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現象,但兩者之間密切相關??鐓^縣就學指的是學生的就學地和居住地之間不一致的教育現象,而跨區縣擇校反映的則是學生的就學地和戶籍地之間不一致的教育現象。 按照目前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原則,根據學生就學地、戶籍地與居住地三者是否一致關系,可以區分學生是屬于跨區縣就學還是跨區縣擇校:就學地和戶籍地一致,但與居住地不一致,屬于跨區縣就學,但不屬于跨區縣擇校;戶籍地和居住地一致,但與就學地不一致,或者這三者都不一致,都屬于既是跨區縣就學也是跨區縣擇校;就學地和居住地一致,但與戶籍地不一致的,是跨區縣擇校,但不是跨區縣就學;就學地、戶籍地、居住地三者一致,不是跨區縣擇校,也不是跨區縣就學。 跨區就學・影響 跨區縣就學增加家庭和社會成本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郭志成指出,跨區縣就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就學不便、安全隱患增多,學生長時間往返在就學路上,造成體力、精力損耗加重,同時增加了學生所在家庭的經濟負擔、精神壓力。 “就社會影響來說,大量中小學生跨區縣就學所造成的交通壓力也不可小覷,學生上下學時間段也是路面人流和車流的高峰時段,學校門前的路面擁堵影響的是整個社會。”郭志成表示,龐大的跨區縣就學隊伍對教育、交通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都不好,都不會“讓人民滿意”。 (記者:鄧興軍) ■核心區:東城、西城、崇文、宣武 ■拓展區: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 ■發展新區:通州、順義、大興、昌平、亦莊開發區 ■生態區: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