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一所學校的公民實驗
2010-01-06

2010年01月06日10:05  中國青年報

一個學生舉著印有候選人姓名的糖果。

競選現場。

競選現場。

    和馬丁·路德·金一樣,黃浩芃的競選演講主題,同樣是“我有一個夢想”。

    但不同的是,這個14歲男生的夢想,只是成為深圳市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屬學校的學生自主委員會(以下簡稱“學生會”)主席。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年末,他已經夢想成真。學校里,隨處可見這個新任學生會主席的大幅海報。海報上,這個戴著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八年級學生,正高舉右手,做出一個揮拳的動作。

    這張獲勝者的海報,只是這所擁有某種獨特氣質的學校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讓人驚訝的事情,正持續不斷地發生著。

    在這里,每年的10月15日~11月15日,是約定俗成的“競選月”。學生會的主席要經過班級、年級到學校的層層公開選舉,然后由全校1800多名學生選民投票產生。一個見證過“競選月”全過程的中央電視臺記者說:“這和美國總統大選沒有太大的差別。”

    在這里,學生會的主席有權組織自己的“內閣”。在每月一次的校長例會上,他和“內閣成員”們將對學校的公共事務提出意見和建議,校長會一一記錄,然后當面解釋,或立刻作出整改。

    在這里,有一個40多人組成的學生記者團,成員遍布每個班級。在每周一的早會上,他們能夠通過廣播站,對教師甚至校長本人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

    最有代表性的場景是,只要沒有特殊原因,學校的校長一定風雨無阻地站在校門口向學生鞠躬,并要求學生也對他鞠躬還禮。

    5年多來,這所坐落于深圳市著名富人區“華僑城”中,被每平方米6.5萬元的豪宅、種滿名貴花木的園林和高爾夫俱樂部環繞的公立九年一貫制學校里,50歲的校長李慶明,正致力于向下一代推行他的公民教育主張。

    “我們要挖掘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質。但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也沒有關系,他可以當一個好公民。”李慶明說。

    “如果我漠視自己的權利,不對身邊的公共事務發表意見,那是我的錯”

    李慶明培養“好公民”的第一個努力,是讓孩子們學會選舉。

    他從2004年開始推行學生競選制度。剛開始,他只選擇了一個四年級班級作為試點,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于是第二年,他便把競選推廣到整所學校。

    每年10月15日~11月15日,是學校雷打不動的“競選月”。小到每個班級的班長,大到學校的少先隊大隊長、團支部書記和學生會主席,都由學生選舉產生,每人一票。

    李慶明和教師一起,為“競選月”確定了嚴格的程序和制度。一屆學生會主席的選舉,先要通過班級海選和年級海選,從高、中、低年級各選出兩名候選人;然后,在全校的競選大會上,6名候選人要經歷演講、才藝展示、公開辯論、回答選民提問等各個環節;最后,經過全校1800多名學生的幾輪投票,選出獲勝者。

    選舉章程規定,任期一年后,主席自動離職。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公證小組”,負責監督選舉過程以及計票。這個機構的成員,通常由已經卸任的學生會成員擔任。

    一個叫孫曉峰的學生,連續參加了4年競選,并在2008年成功當選學生會主席。一年后,他離職,卻拒絕了進入“公證小組”。

    “我承認,自己是有私心的,”這個前學生會主席解釋自己的動機,“我知道哪些學生更適合進入學生會,但這種判斷,會影響我在公正小組的工作,這樣對其他候選人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寧可放棄這個職位,讓所有人都在一個公正中立的環境里競選。”

    在競選過程中,孫曉峰給李慶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2005年到2008年,孫曉峰連續參加了三四年競選,雖然屢戰屢敗,卻始終不放棄。

    第一次參選,他比第一名少了600多票。但就在宣布結果時,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在演講臺上,這個五年級男生非常有風度地向自己的對手握手表示祝賀。但走下臺后,他卻躲到角落里,抹起眼淚。

    曾有人問過孫曉峰:“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競選“華僑城”社區的人大代表,你會怎么做?”這個15歲的中學生考慮了幾分鐘,便說出了如下答案:先是走訪社區的各戶居民,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再告訴選民們,如果自己當選了,能夠為他們做些什么。在選舉的宣傳上,他會在社區各處張貼自己的宣傳海報,然后定期舉行競選演講,并且和“智囊團”一起,為自己的選舉確定一個系統的,能夠持之以恒的方案。

    “公務員就應該為公民服務,如果沒有做好,那是他的錯,但如果我漠視自己的權利,不對身邊的公共事務發表意見,那是我的錯。如果大家都漠視了,這個社會怎么能進步?”經過4年的競選洗禮,這個嘴角剛冒出稀疏胡楂兒的九年級學生已經對公民、權利這些字眼非常熟稔。

    “一顆嬌嫩的自由民主的種籽,已經植入你我的心中”

    這更像是一場發生在少年間的選戰。

    為了獲勝,候選的學生開始學習如何動員身邊一切資源。父母和家人是首要支持者。他們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各種才藝,幫助孩子修改演講稿、準備公開辯論的題目、糾正他們的演講姿勢。

    每個候選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并在宣傳上各出奇招。有人在糖果上印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到各個班級去散發;有人帶著助手,在操場上抬著自己的大幅海報轉圈,還喊著整齊的口號;甚至有家長在學校周圍升起10多個大氣球,氣球下方的橫幅上寫著孩子的名字,號召選民投他一票。

    當然,無論用什么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會強調同一個口號:“為同學們服務。”這是由校長確定的主題。

    黃浩芃依然記得初次登臺參加競選時那種“緊張感”。在此之前,他是個內向的男生,雖然成績一直很好,但他很少在公共場合說話,也從來沒有當過班干部。有段時間,身為某國企高管的母親,一度還想讓他轉學,因為這個新學校才成立了兩年多,她很擔心孩子的“學業問題”。

    2008年,他決定參加競選。第一次演講,他全身都在發抖,腳抖得“幾乎站不住”,左手拿的發言稿“抖得嘩嘩響”,右手“抖得連麥克風都拿不穩”,他好幾次用力握拳,試圖固定住麥克風,卻發現“手有點不聽使喚”。原本設計的開場白是大喊一聲“大家好”,可他緊張得控制不住聲音,一開口就破嗓了,臺下的選民噓聲一片,他在臺上聽得清清楚楚。

    “豁出去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往下念了。”時隔一年,這個男孩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看得出有些不太好意思,“反正只是抱著嘗試的想法去的,凡事總得有第一次吧。”

    克服了初期的緊張后,他覺得和這個舞臺“越來越熟悉”。在接下來的幾個環節中,他開始逐漸地適應了競選的節奏,在才藝展示詩朗誦《海燕》中,他甚至做出了一個“在排練時都很難練好”的展翅飛翔的動作。

    這個初次參加選舉的男孩一直走到了最后一個環節,在全校1719張學生投票中,他以20多票的微小差距,輸給了孫曉峰。

    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黃浩芃并沒有閑著。他決心要參加第二年的“競選”,并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他開始關注新聞里那些播音員播報新聞的方式,也開始模仿電視上那些政治人物的舉手投足。他的“智囊團”,則早早從各個方面對他的“競選”提出建議。作文好的人幫他修改演講稿,美術好的人設計海報上的各個細節。甚至,一位演講顧問會告訴他改正在臺上的一些小動作,并糾正他演講時的語氣與節奏。

    在11月15日全校競選日那天,他和“智囊團”抬著自己的大幅海報,到各個班級去“拉票”,一個在音樂方面有特長的“助手”,還帶了一支長笛,走到每個班級,都會吹上一曲。

    在演講臺上,他說出精心準備的演講詞:“一年前,我與今天一樣,信心百倍地站在了這里,我落選了。但是今年我又來了,因為我不想錯過這樣一個偉大的時刻,因為無論是對于我,還是你,無論是對于學校,還是中國,今天都是一個超越平凡的日子,因為在這樣的日子里,一顆嬌嫩的自由民主的種籽,已經植入你我的心中,并悄悄成長。”

    他最終如愿以償,在最后的全校投票中,獲得了1120張選票。新任學生會主席工作很賣力,挑選了“很精干的內閣成員”、“整頓了學生會工作的風氣”。他要求助手們每周都寫工作計劃,在每周例會上共同討論。

    黃浩芃的母親,對兒子的學業多少有些擔心。她希望兒子在“服務好同學”的同時,也能保持住現在“班上第三名”的成績。畢竟,“無論學生會的工作做得多么好,最后能有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才是根本”。

    但黃浩芃卻對自己的未來很自信。他覺得,“在這所學校里學到的東西,無論走到什么地方,都用得上”。

    “要鼓勵學生成為公民,首先要保證他們能有一個表達意見的暢通渠道”

    當了近30年老師,陸平還是第一次被    學生當面批評,而且還是在校長主持的學生會例會上,這讓她“當時多少有些不適應”。

    事情說來也簡單:2009年12月最后一周,陸平主持的學校“公民養成中心”,接連舉辦了兩場活動。學生們覺得這周活動安排過于密集,而上一周卻什么活動也沒有。于是,在每月末的學生會例會上,有學生會的干部當著校長的面,對此直接表達了不滿。

    按照會議的程序,接下來,陸平便向學生解釋,原本安排義賣活動的第三周,恰好趕上初中學生的月考,為了不耽誤考試,才作了這樣的調整。并且,她向學生表示,“中心以后在安排活動的周期上,一定會注意頻率和方式”。

    作為每月一次例會的參加者,陸平直言自己“有壓力”,因為“你不知道孩子在會上會說什么”。

    的確,這樣的會議已經舉行了將近5年,在與會教師和學生們的回憶里,會議上的議題五花八門。從“室內球場的通風條件不好”,到“學校魚池的換水不夠及時”;從“教師拖堂,沒有按時下課”,到“初三的課程過多,占用了學生社團的活動時間”;從“集會散會后的地面紙張無人清掃”,到“檢查廁所衛生的學生,最好注意性別”,幾乎囊括了學校日常管理工作各方面的細節。

    最為“尖銳”的時候,學生甚至直接對校長本人提出了批評。

    有一次開會,李慶明不斷地接聽手機,有學生便提出:“希望校長能夠尊重我們,開會的時候不要打手機。”

    李慶明只得放下手機,向學生們解釋,剛才的電話,是為了去落實學生們提出的建議。但從此以后,他開會時都把手機調成了靜音。

    這樣的監督與批評,不僅僅發生在學生會的例會上,而且發生在許多更為大型的公共場合。在某次周一的早會上,有學生會記者團的播音員播報了一個小記者寫來的稿件。稿件中稱,上周的升旗儀式上,有幾位老師在交頭接耳,“希望這幾位老師能夠尊重國旗”。

    更令人吃驚的是,記者團并非只會批評,孩子們“居然也懂得斗爭策略”。在時隔一周的周一集會上,記者團的播音員又播報了一篇稿件,文中稱,“在上一周的集會中,那幾位老師沒有再出現交頭接耳的狀況,這說明他們虛心接受了批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學學習”。

    看著這些“小屁孩兒”們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嚴肅認真的大人樣子”,陸平有時候也會覺得“很搞笑”。

    在她的記憶中,有這樣一幕在成年人看來頗為有趣的場景:有一次會議時間延長了,一個三年級的學生會干部,一本正經地看了看手表,然后舉手說:“校長,會議的時間已經到了,你看我學習也很忙,我媽媽在外面接我,我能先走嗎?”

    但在覺得有趣之余,她也深切地感受到,在這所學校里,師生關系確實有了一些“和以前不一樣的改變”。她甚至會用“公民社會”和“臣民社會”的區別,來解釋這種變化。

    “以前的孩子很順從,將就老師,而老師也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需要任何解釋,”她說,“但現在不一樣了,在公民社會里,我們也是為學生服務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公開透明,讓接受服務的人滿意,這不是很好嗎?”

    而在李慶明看來,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正是他追求的教育目標之一:“我們要鼓勵學生成為公民,首先要保證他們能有一個表達意見的暢通渠道,鼓勵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這才是公民教育的應有之道。”

    “這能讓我體會到一種平等和尊重”

    在深圳的教育界,李慶明是一個公認的“爭議人物”。

    在學校老師和朋友們的眼中,這是個“精力超人、多才多藝”的校長。他能用意大利語演唱“具有專業水準”的歌劇,還能畫一手漂亮的鉛筆畫;上大學的時候,他的100米能跑出11.2秒的成績,至今仍是那所高校無人能破的紀錄。在學校里,大到各種規章制度的確定,小到校門口張貼的標語上的標點符號,事無巨細,他都親自過問;同時,他還兼任著一本全國教育類期刊的執行主編;一忙起來,這個50歲男人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在椅子上打幾分鐘的盹,又精神抖擻。

    但在許多教育局的領導和同行眼中,這又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在深圳教育界,他有著“瘋子”,“狂人”的外號,每年,圍繞著他的去留,都有諸如“死定了”、“馬上就要被調走了”之類的傳言。

    自從2004年正式擔任這所學校的校長以來,李慶明一直致力于“在學校上滲透公民意識”,他把自己的公民教育主張歸納為5點:公民人格完善、公德基本倫理、公益服務精神、公共事務參與和公理世界認同。包括“競選月”和每月一次的學生會例會,都是他一手推行的。

    但理論一轉化為實踐,就出現了種種在旁人看來“很難理解的行為”。引發爭議的核心問題是,李慶明作為一個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不去好好抓教學,卻成天搞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5年來,只要沒有特殊原因,每天早上7點20分學校開門,這位校長一定風雨無阻地站在校門口向學生鞠躬,并要求學生也對他鞠躬還禮。

    “我們總在說要尊重孩子,與孩子們平等相處,但能夠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讓孩子們直接感受到這種尊重呢?我覺得鞠躬就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他解釋道。

    不過,一開始,學生們也很不適應,反應也大不相同。有孩子看到李慶明鞠躬,嚇了一大跳;有孩子直接愣在門口,半天反應不過來;還有孩子看著鞠躬的校長,錯愕地跑進學校里,連頭都不敢回。

    學校里的老師們也對這個新任校長的“出格舉動”議論紛紛,甚至有人寫信到教育局告狀,稱校長在學校推行“日本式鞠躬”。哭笑不得的李慶明只能翻出《禮記》告訴教師,鞠躬禮是中國自古就有的禮節。

    即使是李慶明本人,在剛開始鞠躬時也很不適應。尤其是消息傳開,引來了許多家長和路人圍觀,他一邊鞠躬,一邊心跳加速,“臉燒得通紅”。

    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個鞠躬的校長,成了這所學校一道感人的風景。有媒體評論稱:“近6年的鞠躬,他把孩子們的心鞠得純粹了許多。”的確,已經習慣了校長向自己鞠躬的孩子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著對這個校長的尊重。

    有一個低年級的小女生,經常在鞠躬之后,偷偷地往李慶明的手里塞上兩顆糖,然后飛快地跑走。

    有一個冬日,一個初三的女生走進校門,李慶明向她鞠躬,她也還禮,然后走到李慶明身邊,對著他的耳朵悄悄說道:“校長,天氣冷了,你要加件衣裳。”

    一年級學生袁縱橫的家長張紅也記得,兒子頭一天到學校上學,她送他到學校門口。起初,她并不知道有校長鞠躬這件事,但兒子背著書包走過李慶明身旁時,這個校長照例向這個孩子鞠了一躬。

    這個時候,她看到兒子停了下來,想了一小會兒,便轉身正對著李慶明,畢恭畢敬地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然后高高興興地跑進了學校。

    那一瞬間,這個母親一下子沒控制住自己的眼淚。

    “我從來沒有教過他鞠躬這個事情,但校長做了,他也照著做,我相信,這會在他的心靈里留下一個深深的烙印,以后,他長大了,也會同樣去尊重別人。所以,我要感謝李校長,給我的兒子上了生動一課。”她說。

    今年12月24日早上,李慶明同樣站在校門口鞠躬,但多少有些不一樣的是,他穿上了圣誕老人的衣服,在向學生鞠躬之后,他還會往學生手里塞上幾顆糖。

    但四年級學生桑雨晴卻對校長的裝扮不太滿意:“糖是挺好吃的,可他要是能貼上圣誕老人的白胡子,那就更像了。希望他明年改進吧。”

    在桑雨晴的記憶中,看上去和藹可親的校長,一共和她說過3次話,談話的內容她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一次是站著,一次是彎著腰,一次是蹲著的”。

    “我最喜歡他蹲著和我說話,其次是彎著腰,最不喜歡他站著說話了,”這個小女孩認真地說,“因為蹲著離我最近,這能讓我體會到一種平等和尊重。”

    “我們要教育孩子們成為有靈魂、有情懷的公民”

    “鞠躬風波”剛剛平息沒多久,2006年,李慶明又在學校里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再度引發了一場大爭議。

    這年暑假,學校里一個男生跳樓身亡。在一向重視安全的中國教育界,處理這類事情的通常做法,都是“家丑不可外揚,低調解決”,但李慶明卻決定在學校里舉行一場悼念儀式。

    消息傳開,一下子炸了鍋。在很多人看來,讓這些未成年人過早地接觸死亡,容易造成他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慌。還有一個教育局的領導問李慶明:“事情弄大了,萬一引來了媒體,到時候收不了場,該怎么辦?”

    “我只是想讓孩子們正視死亡,這樣他們才能更加尊重每一個生命。”面對每一個前來質疑的人,李慶明都這樣解釋自己的動機。

    而悼念儀式的舉行,也起到了李慶明期望的教育效果。

    這個男孩所在班級的班主任老師,特意選擇了一張男孩生前快樂地吹泡泡的照片,“來表達這個逝去生命曾經有過的最為陽光燦爛的一面”。

    在低沉的音樂聲中,這個班級的孩子手捧著鮮花和蠟燭,緩緩走到教室中央,把鮮花放在正中間,再將蠟燭放置在鮮花的四周,組成心形。然后是一分鐘的默哀儀式,整個教室里鴉雀無聲。

    隨后,男孩的班主任念了一首剛剛創作的小詩,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和惋惜,男孩的好朋友們也陸續上臺發言,回憶起和小伙伴相處的點點滴滴。

    在場的人們都哭得淚眼朦朧,李慶明無意中看見,那位之前提出過反對的教育局領導,也在人群中擦眼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李慶明又在學校里組織了全校師生的悼念儀式,他從巴赫的樂曲《Air》中節選出一段52秒鐘的旋律,學生們雙手十指并攏,低頭在心中默默祈福。

    如今,這種生命教育已經成了學校的常態。每天的早操結束后,學生記者團便會播報前一天世界上發生的災難新聞,然后全校學生在《Air》悲傷旋律的陪伴下,舉行一個一分鐘的靜默儀式。

    有學生在校內論壇上這樣說道:“當自己和父母之間產生特別大的分歧時,我也曾沖動地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參加了‘靜默儀式''后,我開始明白生命、親情和友情的可貴,今后我將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留言,讓李慶明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我們要教育孩子們成為有靈魂、有情懷的公民。這些悼念儀式,就是教給孩子們這些層面的東西,我可不希望自己教出的學生,是只懂得知識技能、只懂得謀生之道的人。”他說。

    “幾十年的教育,又教育出多少真正懂得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任的人?”

    無論是“競選月”、“鞠躬教育”,還是“生命教育”,即便是在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都是“一種很難讓常人理解的超前行為”。一名學校老師說,根據自己的了解,教育局領導桌面上關于李慶明的告狀信,已經有厚厚一疊了。

    但李慶明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他甚至認為,這幾十年來的“德育教育”,已經被歷史事實證明,是“完全失敗的產物”。

    “這些年來,我們的德育教育,總是喊一些假大空的口號,我們幾十年的教育,又教育出多少真正懂得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任的人?”他托了托眼鏡,“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太多,只要他們能做一個好公民就行了———有活力,有自信,有智慧,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有情懷。”

    這個50歲的校長,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知識分子型”的校長。在一篇題為《尋找知識分子》的演講中,他這樣寫道:“這4年多來,我最關注的就是,如何為一所學校灌輸一種獨立、自由、高蹈的精神……4年了,我依稀感受到這種精神已經在我校氤氳化生、凝聚成氣。為此,我是有些暗自欣喜和欣慰的。我有時甚至得意地認為,即使我離開此地,誰也無法再輕易地拋棄這種自由精神、獨立品格和高蹈情懷。”

    2007年,學者丁東曾應邀到學校來訪問,他旁聽了一節九年級學生的歷史課。課堂的主題,是4部關于恐怖主義的影片。

    根據丁東的回憶,在課堂上,學生討論起這樣的主題———恐怖主義有什么特點?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人類應當怎樣對待恐怖主義?如何看待中國青年前幾年為“9·11”事件喝彩的現象?

    這些初中生,在課堂上爭相發言,各抒己見,成人能提出多少種看法,他們也能提出多少種看法,甚至能提出許多連成人也想不到的見解。而教師的作用,則是引導學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只尋求倫理的底線,不要求統一的結論”。

    事后,他十分感慨地說:“這所學校的學生,無論學習成績、藝術修養、公民意識,都有良好的發育。中國能有100所這樣的學校,未來就大有希望了。”

來源:新浪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