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0-01-19 09:05
“就近入學,能有幾所學校可以做到?你看看我們學校門口每天的車就知道了。”北京某中學一位校長說:“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義務教育是免費了,可是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享受到這一國家政策?”目前,北京市擇校極為普遍,而且擇校費依舊在收,當然學校都不直接這么叫,在給家長開的收據上,擇校費都被寫成“贊助費”“助學費”等,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1月18日《中國青年報》)
擇校現象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它反映了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人們對優質教育快速增長的需求。由于優質教育服務的提供總是滯后于優質教育的需求,擇校演變為教育消費者之間的教育權益及其衍生的發展權的爭奪和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爭奪。易言之,教育資源不均衡曾被指是基礎教育擇校熱、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源,各地也出臺相關政策、投入大量資金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在一些大中城市里,甚至是城市與鄉村之間,校舍、教學條件等硬件設施差別縮小以后,擇校熱仍未降溫,因為許多家長看重的是名校師資帶動的教學質量。
擇校收費給不少學校帶來了機遇,對更多的學校則是挑戰和壓力。一些知名度、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門庭若市,擇校收費促進了這些學校辦學條件的極大改善。但是眾多知名度不高、辦學水平一般的學校則可能會門庭冷落,甚至演變成一批學生資源的流失。這種狀況不利于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這需要在擇校與均衡的雙重目標中實現平衡,以擇校促進“均衡”,以“均衡”緩解擇校,促進所有學校的共同發展。
2010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我國力爭在2012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意見》還指出,要促進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學生免試就近入學,有效緩解城市擇校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推動校長和教師在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合理流動。
擇校行為的重要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因此,若能通過改造薄弱校而打造更多的優質學校,可緩解優質教育的供求壓力和強烈的擇校沖動。一些地方的薄弱校正是通過改造而煥然一新,昔日家長們不屑一顧的“差等校”如今卻受到了歡迎。可見,通過改造薄弱學校,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僅能使眾多學校有更多的平等競爭機會,也會促使優質教育資源大量增加,從而可以有效緩解家長的擇校沖動。
基于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應該對“以錢擇校”這種擇校收費形式進行規范,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發展。有專家建議,對于學校所收的擇校費可以采取讓學校上繳一部分到當地政府,由政府將這些經費分配到薄弱學校,用來改善學校建設,從而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擴大學生家長們的擇校范圍,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筆者以為,這與目前“堵”的方式相比,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處理辦法。 (郭立場)
來源: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