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0日 09: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樣持續到高二,同學們的反映開始多起來,學校很快給他們換了新的語文老師。每天的習題開始多起來,不斷地做習題,分析出題者思路,班上的語文成績開始大幅攀升,這樣的記錄一直保持到高考。
李先生說,畢業后的同學聚會中,大家都說要感謝那位語文老師,因為在農村中學中,能這樣堅持的老師太少了。畢竟,對于農村學生而言,通過升學跳出農門仍是最大的現實,做再多的素質教育培養,也頂不上一本考試輔導習題集,“上不了大學,一切都會在鄉村社會被清零”。
鄉村教改遇阻拷問人才評價機制
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博士20多年來一直堅持在鄉間行走,在各地農村調研時,常??吹揭恍┬陆ㄆ饋淼男I崂?,學生稀少。
一個歷史性的背景是,城鎮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經過20多年國民經濟和教育的高速發展,政府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農村全部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學齡兒童的出生率不斷降低,教育在整體已走出極度短缺、貧困的狀態,農村也開始呼喚優質教育的出現,“只要是稍微有點錢的,肯定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學了”。這也帶來了鄉村教育陣痛。
據儲朝暉介紹,改革開放的30年,城市基本成了農村教育的“抽血機”,1994年前,特別是1985年前后,到農村考察,在一些地方,還能看到一些優秀的老師,“但現在,優秀教師正在加速流向城市;同時,1994年以后,師范生不包分配,新鮮血液也在不斷減少。”
儲朝暉差不多每年都會去陶行知故里安徽歙縣,前些年這里的縣重點高中絕大多數生源都是來自農村初中,而今名額基本被縣城初中包攬了。
儲朝暉認為,農村教改尷尬的根子在于教育評價機制出了問題,“過于功利,過于看短期效應,沒有從一個人的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
在儲朝暉看來,從學生的長遠來說,讓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但是如果教育評價本身與人的成長發展內在規律沖突的現狀不改變,“絕大多數人最終只有選擇死死地坐在板凳上,否則你就過不了關,考不上好中學,考不上好大學。一群鄉村教育理想主義者的教改也注定只能是一曲悲歌。”
“我們的考試對學生的評價就應該是多元的標準,而不是簡單地看分數,”在鄉村教育研討中,儲朝暉常常講到一個例子:3個學生,一個考70分,一個考80分,一個考90分,這3個學生哪個更好?現實中唯一一個結論,就認為考90分最好。事實上對這個問題的判斷是把3個數字加以組合,有多少種組合就有多少種可能。如何用完全統一的標準,結果100個人當中是有一個人是勝利者,而其他99個人在這個標準面前都是失敗的。而優秀的人才也消磨在其間。
一個故事讓儲朝暉印象深刻。
有一次,儲朝暉在火車上碰到一對遼寧錦州夫婦到北京看孩子,這個小孩當年學習成績很一般,但是他從小喜歡畫畫,家里整個墻上畫的都是這樣那樣的畫,都是他自己畫的,他的父母對他也很寬容,讓他畫。這個男孩高考考到北京一所成人學校上學,依然很平常,但在一次Flash大賽的時候他得了三等獎。這成為他的新起點,很快有公司找上門來,畢業之后半年,他月薪超過6000元,不久還在北京買了房子。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