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薩之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綞(垂)”(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綞”是有情之意,“有情”簡單地說既是眾生;“菩提薩綞”就是覺悟的眾生。
覺悟的眾生有三種:
一者、羅漢--自己覺悟;
二者、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
三者、佛--自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眾生覺悟,而且他的覺悟是最圓滿。
二、菩薩之行為:
菩薩的行為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眾生;既是菩薩應學習種種智慧自度,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引導其他眾生也能走上解脫之道。
三、菩薩之開始:
菩薩都從凡夫做起,甚至于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行菩薩道時,也是凡夫。凡夫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既是發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薩道的最初所應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眾生。如果只是貪求成佛之心,沒有要救度眾生之心,那不等于說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以大悲心為基礎,見眾生受苦,就會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發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如果只是羨慕佛果是至高無上的覺悟,為追求這樣的覺悟而發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眾生,只不過是要求個人的解脫罷了,此種心并不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薩,我們稱他為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必須發種種成佛度眾生之愿望,以此愿望為目標,以完成他的愿望為目的,愿望實現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薩要努力實踐六度,既是六度波羅蜜,以實現他成佛之愿。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