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15日 來源:工人日報
3月11日,乘客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在王府井地鐵站排隊上車(上圖);一名想在復興門地鐵站下車的乘客(中)被一擁而上的乘客堵在門口(下圖)。當日,北京市迎來第二個“排隊推動日”,來自各行業的志愿者在北京城八區1800多個公交、地鐵站臺倡導市民自覺排隊。然而記者發現,在有志愿者引導的場所,乘客大都能自覺排隊;但在沒有志愿者引導的地方,不少人卻想不到要排隊。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3月11日,是北京的第二個“自覺排隊日”。有關部門做出決定:從2007年2月起,北京將每月的11日定為“自覺排隊日”,倡導文明乘車風尚。消息傳至兩會,代表委員們痛心疾首——“當排隊都要投入全社會的力量進行大力倡導的時候,其公民素質也就由此可見。”
兩會期間,記者時常遇到代表委員們痛批大聲喧嘩、隨地吐痰、蠻橫加隊、不講誠信、不守規矩等不文明不道德行為,但是,痛批與怒斥的最后,往往又聽到這樣的聲音:為什么我們不能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道德基因?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明明知道井下環境危險,為什么老板還要讓礦工冒死下去?”在政協工會界委員集體討論安全生產問題的小組會上,李海濱委員提出這個困惑后說,“就是因為在執法不嚴的同時,還缺乏一種道德的力量,沒有道德精神的束縛,老板就沒有道德壓力,沒有犯罪感,他就總會鉆法律的空子。”
李海濱委員認為,僅靠法律手段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依法治國的同時還要以德治國。
“保持社會穩定需要道德力量。實現社會穩定,要靠道德體系和道德的力量,對社會成員勸善、修養處世、寄托祈求等,從而調解政府與民眾和民眾之間關系的和諧,保持社會穩定。”李海濱委員認為,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們“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美好愿景。
“當今社會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道德體系和道德力量的缺失,僅僅靠法律是不夠的,難以實現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在李海濱委員看來,弘揚儒家文化是實踐以德治國的最好方式。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結晶和傳承。可以幫助和勸導人們尊老愛幼、父慈子孝、寬容、謙和、博愛,以陽光和積極的心態、誠實守信。”“法律可以規范父子關系,卻不能帶來父子之間的感情和睦。而儒家的父慈子孝思想可以作為一種道德力量,很好地調理父子之間的關系和感情。”李海濱委員認為,通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當代中國人的道德缺失,培養起良好的文明習慣。
李海濱委員為此在發言和提案中建議政府進一步重視儒家文化的研究,用現代文明賦予其新的內涵,實現繼承與發展,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
敬老故事列入教材
民政部原副部長李寶庫是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本屆政協以來他始終關注中國的老齡問題,并為此提交了多項提案。但是,今年他卻意外地拿出了一個針對青少年教育的提案——《把孝親敬老故事列入中小學、幼兒教材》。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把孝的優良傳統和時代特點相結合,將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繼承和發揚光大。”李寶庫委員說:“弘揚敬老傳統,很重要的一條是從娃娃抓起,讓每個公民在兒時就樹立起孝的理念,懂得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人生最重要的守則之一。”
李寶庫委員認為,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應當以孝為切入點,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個有道德良心的人。
他分析說:“目前,我們在社會和新聞媒體上開展敬老愛老教育有很大進步,但在學校和幼兒園對青少年和幼兒的敬老教育與韓國、新加坡等鄰國相比,顯得很薄弱。特別是在中小學和幼兒課堂教育中,有關孝親敬老的內容很少,有的甚至沒有。”
在提案中,李寶庫委員建議:將古今中外孝親敬老的經典故事列入中小學和幼兒教材之中。
“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孝親敬老的道理,記住一個個鮮活而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對德育課的興趣,而且對克服獨生子女的一些弱點、促其健康成長大有好處。”他還建議將是否孝親敬老作為評價學生道德品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學教育走進課堂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來自江西的劉運來委員說:“博大精深的國學代表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以此教育民眾,能夠形成良好的民風和公民道德。”劉運來委員建議,讓國學教育進入課堂,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劉運來委員舉例,最近幾年,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幾個東亞國家,已經成功地運用儒家文化和商品經濟相結合,創造出“儒家資本主義”模式。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個層次,即個人道德素質的全面養成、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諧”。這既是一種哲學原則,也是一種社會秩序和理想,是和當代社會追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家庭幸福、國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劉運來委員呼吁,應該把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列入教學大綱,分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系統整合教學內容,編寫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國學教材。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兩會期間,提出國學教育進入教材的絕非“孤家寡言”。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教育專家紀寶成代表也提出,在各級學校教育中都應當增加傳統文化所占比重。除了在《語文》等課程中增加古典文化外,還可考慮在中學增設“國學經典導讀”課程,在高考命題中也應同步增加相應內容。國學經典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應有明確規定。并對現行大學學科專業和學位目錄進行調整,將“國學”正式列入其中,給學業合格者授予相應學位,使“國學”與“文學”、“歷史學”、“哲學”成為并列的學科門類。“讓儒家力量和國學思想進入課堂,以此培養國人的道德素養,提高文明水平,這是好事。”李海濱委員提醒:“但是,政府應該加強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整理和研究,許多封建迷信,保守陳舊的觀念應該拋棄。” (作者 康勁 王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