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中國孔子基金會和山東省文化博覽會組委會13日上午在濟南向海內外正式推出孔子標準像雕塑。
據介紹,此次推出的孔子標準像的塑造原則是,尊重歷史依據,尊重約定俗成的形象,以唐代吳道子的行教像為基礎,力求展現孔子博大、智慧、儒雅、和藹可親的圣人形象,將于今年孔子誕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上向世界推出。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樹驊介紹說,標準像解決了長期以來孔子形象不統一的問題,對弘揚傳播孔子文化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毋庸諱言,有關方面的苦心值得欽佩,但謹防陷入畫蛇添足的尷尬。孔圣之所以為圣,并非其軀體的不朽和音容笑貌的魅力,而在于其靈魂其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源流。孔子是圣人,是流動的文化象征和代表人類智慧的開放系統。在整個的封建時代,孔子雖被視作神明圣人,但那是世俗的精神和文化的雙重崇拜,而絕非刻板僵化的偶像膜拜,這正是孔子絕少標準像的原因。
按西方文明史學者的通常說法,孔子創設的儒家學說被概之以代表東方的儒教文明,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并列。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儒教絕非宗教,而是一個和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文化系統,其核心是充滿人性價值的道德觀。因而能夠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被官方和民間所體認。最直接的例子則是,中國曾經有遍布各地的佛寺和道觀,里面供奉著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神像接受信徒的頂禮膜拜??鬃硬恍加诠砹稚瘢枷癯绨葑匀灰卜瞧渌?。將孔子雕像標準化,搞形象統一,不僅有宗教上的偶像崇拜之嫌,也有違儒家文化的傳統??疾熘袊幕?,帝王將相和歷史名人的傳世之像均非西方和現代意義上的寫實,而是寫意。寫意屬于畫者個人的理解,將之強加給眾人、今人,是強人所難。
儒家文化不求偶像崇拜體現的是文化的自信,追求的是大道無形,是一種多維的時空展延和包容。在上世紀曾有兩次對儒家文化的顛覆和反動,一次是“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還有就是“文革”期間人為制造的“儒法”斗爭?!靶挛幕\動”顛覆的是文化意義上的封建禮教;“儒法”斗爭中孔子則被異化為時空倒錯的“小丑”,是和所謂階級敵人沆瀣一氣、開歷史倒車的“孔老二”。無論是文化激情抑或政治狂熱,都是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極端丑化,是對舊有偶像的“破”和對新偶像的“立”。遺憾的是,“新文化運動”并未在中國立起“德和賽二先生”;“文革”立起的則是政治偉人的神牌。反思歷史,我們悵惘無比,儒家文化早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偶發的逆反和錯覺會讓我們成為文化上的“強迫癥”或“自大癥”患者,在歇斯底里一番之后,又不得不吸吮孔子遺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
逆反、丑化、顛覆和反動是極端,將孔子偶像化則是矯枉過正??鬃幼约憾疾恢M言自己如喪家之犬,今人何必用偶像來展現他的“博大、智慧、儒雅、和藹可親”?領會其精神要義和文化精髓才是至關重要的。
可以想見,沒有全民共識的支持,推出孔子標準像只是某些個人和單位的一廂情愿。我們曾經有過閹割和輕侮孔子的歷史教訓,且莫再陷入畫蛇添足的文化尷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