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銓 |
![]() | ||
|
追求公平不利于消除貧困?難道說不講公平更有利于消除貧困?中國到底有沒有存在既增加窮人機會又不危及效率和增長的政策? 我們單研究一下個人生存以及發展機會的公平問題,就可以知道結論。生存權是人們的基本權力,向弱勢群體提供足以保證溫飽的補貼和足以維系健康的醫療服務是實現生存權的最基本需要也是作為公平在生存機會上的體現。我們做到了嗎?做的夠不夠?如果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還談什么消除貧困?生存機會的獲得是公平重要還是效率重要?這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發展機會呢?高等教育費用高昂,貧困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少,這導致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普遍的低競爭力和低收入,產生新的貧困。貧困者自身和他們的后代難以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怎么辦如果政府能夠在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上予以足夠的補貼,那么貧困者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辛勤勞動來擺脫貧困。 我們再深入想一下,如果政府向貧困學生提供了免費的高等教育,是否就不利于提高效率了?我看并不見得政府在教育上的補助,不能單以教育的直接結果來衡量。僅僅將教育當做是一種投資,使大多數人擁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機會,也會很有利。這是因為,依靠這個手段,許多原本會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人就能獲得發揮他們潛力的能力。而且,一個偉大的工業天才的經濟價值,足以抵償整個城市的教育費用。如果能培養出像牛頓、達爾文、莎士比亞或貝多芬那樣的人物,那么在許多年中為大多數人舉辦高等教育所花費的一切費用,就足以得到補償了。可見,在教育上的投資是既能體現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效率的。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這樣對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公平。但是這種教育費用分擔的不公卻解決了發展機會的公平。若是硬要體現教育費用分擔的公平,我們可以提高那些享受免費高等教育的個人在工作后的個人所得稅,也是完全可行的。我想這樣的辦法恐怕是要比活活剝奪部分貧困人發展自己擺脫貧困的機會要好得多吧! 作為一個家庭,父母總是給自己的孩子提供足夠的發展機會,希望他們能夠在社會競爭中出人頭地。作為一個國家,政府也應該加強對自己國家的子民的教育投資,使國家的每個子民都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市場報》 ( 2006-06-16 第10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