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問題可以說是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痼疾”,目前北京“城中村”改造工程也已經進行了近四年,改造工作取得了哪些經驗?還存在哪些問題?對此,我們采訪了幾位“城中村”問題的專家。
問題1:“城中村”是怎么形成的?
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辛向陽談到,“城中村”形成的方式不同,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由開發商甩項造成的,比如北京著名的城中村馬家堡,它事實上是個暫停的在建項目,占總數10%左右。二是城鄉結合部,這些地區牽涉部門、單位多,管理責任不清,且職能交叉,遇事相互推諉、扯皮。經年累月,以至違法建設叢生、人員復雜,成為了城區違法犯罪活動的多發地,占總數25%左右。三是老城區,市政基礎設施匱乏,水、電、氣、熱、道路、環衛等基礎設施短缺或嚴重落后,垃圾和污水得不到有效處理,監督又不到位,違章建筑到處可見,成為城市公共衛生的盲區,占總數60%左右。
問題2:為什么要改造“城中村”?
市政府要求90%的城中村建成公共設施,比如綠化、道路、停車場。這些都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奧運會也是一個原因,但并不是改造的目的,只是起到加快改造進程的作用。辛向陽表示,北京市下決心改造“城中村”的確有辦好一屆出色的奧運會的考慮,但更多的是利用它作為一個契機。非典之后更多提到的是為了公共安全,解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城中村”的改造過去側重的角度是政府怎么好管,現在是從人的需求出發,如何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
問題3:改造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辛向陽談到,在改造的過程中會遇到資金和居民搬遷等問題。目前改造的難度主要就是資金,搬遷費用和市政設施加起來,大概需要資金400多億元,其中需要1億以上資金的“城中村”就有58個。改造成公共設施勢必會影響資金的引入,資金缺口大,開發項目少,政府的壓力的確很大。
還有一個難點在于拆遷。比如資金補償,要想達到一致很困難。居民需要的補償多,而政府的負擔能力有限,政府雖然預計將能為拆遷居民提供接近3萬套經濟適用房,但是這對于龐大的居民拆遷量來說無異于是杯水車薪。同時,如何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他們的生活、養老、醫療、子女上學等,這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問題4:“城中村”改造非拆不可嗎?
北京市社科院院長朱明德稱,通過對豐臺區城中村調查表明,有2/3的人對自己的居住區不滿意,大多數人希望加強管理、增加設施,而不是簡單拆除。
辛向陽也認為,城中村并不一定全部拆除,可以進行改造,這樣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而且,“城中村”整治以后起到美化亮化作用,比如原來附近房地產項目每平方米售價如果在3000元,整治后可能升值到4000元。政府可以向受益人征收升值部分的一定比例作為下一個整治項目的公共基金。
問題5:改造后的遺留問題如何處理?
全國政協委員劉善璧指出,城中村問題絕不是一拆了之那么簡單。要真正解決“城中村”問題,應當從制度創新入手。他建議修改土地管理法和相關條例的有關條款,實行城鄉土地統一管理的體制;同時進行股份制改造,對原有村集體經濟資產進行量化,變為由集體法人股和個人股構成的股份公司。
北京社科院院長朱明德建議,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義務教育制度,消除對外來人口在各個方面的歧視性政策和損害農民利益的措施,切實改變農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社會權益不對等的局面,實現“農保”包括低保、勞保、醫保等社會保障措施與“城保”的對接和劃一,考慮轉變身份之后農民的就業問題。
來源:人民網-《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