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一種“怪”現象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則是“技工荒”。在高技能工人行情看漲的今天,是什么在阻礙著人們成為一名工人?
一句話,人們不愿做藍領工人。據新浪網和中青報近日的聯合調查,收入低不是人們不愿意當藍領的主要原因,“職業聲望低”才是主因。藍領短缺的現實是由這兩個因素同時造成的。困擾藍領職業失望的因素無非是:環境差、上升空間渺茫和傳統文化心理。這項調查揭示了藍領們的心結所在,誰來解開這個心結呢?
社會分工的不同決定了工人階層在企業從事著體力勞動。即便是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也只有個別技工操作高科技儀器而從強度大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人人渴慕當白領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破解藍領心結的首先是從業者本人。勞動最光榮,職業無貴賤,在社會主義中國已經啟蒙了半個多世紀。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致富光榮則不僅是說教,而且有成功的激勵性案例可循。
社會生態的層級化和不同分工是自然界的鐵律。蜂群、蟻群等社會化較高的生物群落莫不如此,人類社會也不例外。立足本職,安于平凡,是人之本分。異想天開,好逸惡勞,是社會角色的易位和越位,造成的是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失衡。誠然,和動物的本能不同,人類社會的分工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實現不同社會身份的動態轉換。這正是所謂藍領工人的上升空間問題。
毋庸諱言,共和國成立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工人階級作為領導階級,屬于政治絕對正確的特定階層。藍領工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政治上不限頂的巨量發展空間。工人(包括農民)可以一路從生產車間或田間地頭走向領導崗位甚至成為國家領導人。時移勢易,特定時代的特殊案例很難重現。但公共管理和政策決策部門確實需要給予藍領工人一定的上升空間予以激勵,讓其有夢、有愿景。除了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生活待遇的提高外,其政治上的發展空間和精神生活的滿足感也應當充分尊重。
困擾藍領工人心理最大的還是傳統社會習慣和文化心理根深蒂固的影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已經深入國人的靈魂深處,摒棄這樣的陳腐觀念非朝夕之功。而現實社會沉渣泛起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以及社會激變所導致的社會階層分野會激活這種觀念,并對處于草根階層的勞動者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此情勢下,重拾被擠壓至社會邊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尤為重要。喚醒勞動者曾經擁有的榮譽感、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是全社會精神啟蒙的重任。
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黨政機關的公務員、工商業者等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市場經濟的核心是法治,靈魂是公正。法治和公正是使各社會成員安身立命而又在精神上維持自尊的關鍵因素,也是從根本上解開藍領階層心結的鑰匙
來源:北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