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趙志疆
因認為列車的站票與座票價錢相同這一規定不合理,江西市民丁昌祥將北京鐵路局告上法庭,要求返還多收的5元人民幣。對此,鐵路局的代理人則認為,如站票和座票真的出現差別,就會有人為了省錢而買站票,以致座位過剩。這樣就會出現買站票的人享受座位的情況,出現另一種不公平。(7月5日北京娛樂信報)
但凡乘坐過火車的人幾乎都知道一路站到終點是種什么樣的滋味,腰酸腿痛、頭暈腦脹,倘若是長途旅行,不經過一天的休整很難緩過勁來。即使如此,想要叫占世界鐵路總營業里程6%,卻完成了世界鐵路25%工作量的中國鐵路,徹底“消滅”站票,暫時也還是不可能的。
站票雖然一時難以全部“消滅”,但完全可以做到和坐票拉開差價、區別對待,而且按照《合同法》所述公平原則也有必要這么做。這是丁昌祥此次叫板“鐵老大”的依據,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鐵老大是如何作答的。
“如站票和座票真的出現差別,就會有人為了省錢而買站票,以致座位過剩。”看到這樣的回答,我非常懷疑這位代理人是否真的乘過火車?按照他的理解,臥鋪票價比硬座高出許多,按理應該出現“臥鋪過剩”才對。可實際情況是,火車站最緊俏的商品恰恰就是臥鋪票,而票販子手中賴以謀求暴利的也是臥鋪票。如果為了“省錢”,為什么夜間餐車座位總是會高價賣給那些無座者,甚至臥鋪夾道里的折疊椅也成為列車員撈取“外快”的法寶?“舒適”與“省錢”,到底哪一個的需求更大?
不能否認會有人為了“省錢”而放棄“舒適”,但這樣的人終歸是少數,而且注定是以低收入者為主體。對于這些弱勢群體,適當降低由于壟斷而造就的高額票價,難道有什么不妥嗎?還有一種可能購買站票者是短途乘客,如果坐票與站票之間的差距足夠大,想必也會有人為了省錢而甘愿受一時勞累。不過這樣的分流對鐵路部門來說并非壞事,這不僅可以使乘客各取所需選擇一種更適合自己的乘車方式,而且也能很大程度上緩解一票難求的混亂乘車環境。“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對鐵路部門來說究竟有什么不好?
至于“買站票的人享受座位的情況”,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根本不會出現。首先是坐票不可能出現“過剩”,其次即使有乘客中途下車,車站也完全有能力將這個座位賣給其他人。在各大售票站點均已全面實現聯網的今天,核實每一位乘客的乘車區間,作出統籌安排應該算不得什么難事,無非多敲打幾下鍵盤而已。
“與虎謀皮”的道理講了一大堆,其實“鐵老大”未必真的不懂,否則其代理人就不會將“買站票的人享受座位”描述為“另一種不公”。不過他們顯然刻意隱瞞了這樣一種事實,目前的不公是客觀存在的,而“另一種不公”則不過是虛妄的臆斷。由此也不難判斷,所謂“另一種不公”不過是掩蓋當下不公的一個幌子罷了。
雖然丁昌祥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鐵老大”的不公,但他還是沒有足夠的把握去打贏這場官司。這不僅是因為雙方力量的懸殊,更是因為“鐵老大”麾下自設著法院。正因為如此,飽受維權官司困擾的“鐵老大”每次總能全身而退。即使如此,我依然認為丁昌祥此舉頗具現實意義。既然“鐵老大”自己也口口聲聲地宣稱“車票價格由國家有關部門制定”,那么經過這一次次公民維權之舉,倘若真的能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也可謂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