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許博淵
《人無廉恥,王法難治》一文貼出后,網友踴躍發言,令我欣慰。那些沒有廉恥,也不準備有廉恥的人的確不會讀這類文字,讀了之后也會不痛快,罵一聲“無聊”或“莫名其妙”之類的話。但我們大家吆喝吆喝也是好的,好比家里來了小偷,你吆喝一下總比默不作聲好。所以,大家還是要吆喝,以造成聲勢,拿標準語言來說是創造一個“輿論氛圍”。如今我受了網友的啟發,又有新話題,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為何一下子冒出來如此之多的無恥之徒?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循著孟子、王陽明、陸九淵、朱熹的思路,求諸心,從人的“心性”中求答案。一種是從現實生活環境中求答案。我認為,前一種是唯心主義,后一種是唯物主義。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幻覺,完全不可信。人與動物之間不可能劃一條絕對化的界線。在生物學分類中,人屬于哺乳動物,靈長類、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現代人亞種。人具有動物的一切生理本能,其行為需要規范,道德的規范和法律的規范。沒有規范,動物的本性就會暴露。而道德要靠法律來培植。這是我一貫的主張。
記得1992年1月,那時候商業欺詐還遠遠沒有現在這般洶涌,還只是開始,我在《瞭望》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雜文《“坑蒙拐騙宰”之思》,就表達了這個意思,記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還廣播了幾遍。如今我來抄文中一段話:“道德屬于精神領域,它既要有物質保證,也要有法律撐腰。譬如說,某人賣假貨,抓住了,罰他三百二百的,他眼睛都不眨一下。他賺了幾十萬,還在乎這幾百元?他照樣出入于酒樓賓館之間,神氣得很,毫無羞惡之心。旁人也眼熱呀!他賣假貨,如此發財,我為什么不干?于是乎蔓延開去,好比一只蘋果,本來只有指甲蓋那么一塊爛了,只幾天工夫,整個蘋果就爛成一泡臟水了。這種勾當干的人多了,誰還以為恥?誰跟你去談道德良心?倘若我們的立法部門制定出一個嚴峻的法律來,誰賣假貨,罰得他傾家蕩產,情節嚴重的判他幾年十幾年徒刑,賣假藥、變質食品出了人命的,綁赴刑場,開刀問斬,你看誰還敢?再說,傳揚出去,某人因為賣假貨被罰得傾家蕩產了,坐了大牢了,砍了腦袋了,總不是光彩的事兒吧?慢慢地,就可以喚起那顆吃了安眠藥的羞惡之心了,道德規范也就形成了。如果說學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健全的法制應該是十分重要的。”14年過去了,回顧過去的14年,情形是每況愈下。不是我的主張錯誤,而是這個主張沒有人理睬。
中央現在提出“八榮八恥”,我以為是很好的。但應該有具體的措施跟上,解決下一個問題:他以恥為榮怎么辦?人有沒有廉恥,主要不在本心,或者說根子不在本心,而在環境。
落實“八榮八恥”也要從改變社會環境入手。治療精神疾患要從物質著手,我認為這是唯物主義。比如一些貪官落網了,有的被處死刑,有的判了無期,有的判了有期,就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問題是恐怕還不夠,群眾認為,還有許多貪官在那里耀武揚威呢,他們手中有權,搖搖擺擺,威風得很,一點都不覺得可恥。商業領域和服務行業里那些發不義之財的人,香車寶馬,山珍海味,也是十分的榮耀,哪里有絲毫恥辱感?一種社會風氣已經形成,誰能發財,誰就是英雄,否則就是狗熊,“笑貧不笑娼”,娼妓還要反過來笑話你窮。你寫文章嚷嚷,他就說你是“窮酸文人”。榮和恥在許多人的頭腦里已經調換了位置。郭敬明之類的人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中產生的。你看他做了賊,被抓住了,一點都不臉紅,“我的新書照樣賣得很好啊,我照樣簽很高的版稅啊”。
英國工業革命以后,也是犯罪橫行。但他們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坐牢的坐牢,流放的流放,不少人還上了絞刑架。當然,這些人中間有許多是勞動人民,是窮人,有的只偷了一個面包,有的只偷了一件舊衣服,被繩之以法,確實有些可憐。但是,不管怎么說,他們的社會沒有失范,規矩還在,堅持幾十年,社會道德得到了維護和鞏固。同是華人世界的新加坡,實行嚴刑峻法,屢遭西方國家指責,可人家的社會秩序就是好,個人的操守也值得贊揚,起碼知道什么是恥,什么是榮。
社會失范在先,人無廉恥在后。要讓人懂得什么是榮,什么是恥,把“八榮八恥”真當一回事情,首先要用法律作武器規范社會生活,保證社會的公平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