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9日 新京報
雖然我在萬里之外,但一樣能夠感受到沉悶窒息的空氣,那蒙受羞辱的嗚咽似乎盤旋上空,令人心悸。
福建永安市一名43歲賣淫女在賣淫過程中遇害。據警方介紹,遇害的賣淫女賣淫的收入主要是為了養育在泉州一大學念書的女兒,以及尚在念小學的兒子。民警說,她本應退出她所從事的極不光彩的行當,根據事后的調查,發現她也是出于無奈。她基本沒買過新衣服,她掙錢不是拿回家就是寄給自己的女兒。她女兒的大學學費加生活費一年下來,要一兩萬元,而小兒子的身體又不好,常常需要住院、吃藥等。(《海峽都市報》2007年1月18日)
詩人艾青曾經贊詠大地母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讀過這條報道,筆者也無法抑制奪眶而出的眼淚。因為我看到民生之痛正在不斷挑戰母愛的極限。我們常說,母親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她能夠為了孩子默默奉獻一切,而不求任何回報。但是,難道母愛真的就沒有極限嗎?這位母親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也應該知道什么是恥辱,也知道什么是對錯,但在現實生活的重壓之下,傳統母愛的極限,以及接受母愛的心理極限,都被強制性地突破。這位母親需要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為之辯護。
雖然這位母親所從事的不算職業的職業并不光彩,但她身上仍蘊含著偉大的母愛。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兒讀大學,得到良好的教育;讓兒子去住院吃藥,保全一個健康的身體。人類有史以來,賣淫決不是高尚的生存方式,但是,如果一個善良的母親不依靠賣淫便不能供養孩子上學,便不能支付醫藥費,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抱以同情,或愧以反思?
作為一種迫不得已的下下之策,倘若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唾棄鄙視,那么我們其實并沒有真正掌握道德的標桿。善良的風俗應該讓善良的人活下去,正義的道德應該讓無助的人尋覓生路,而不是相反。此時此刻,我又想起了另一個近乎相同的故事,一名作為長女的鄉村女教師為了籌集三個弟弟的學費和償還家庭債務而瞞著家人賣身。自2002年春節開始,她周一到周五在鄉村教書,周六和周日到城里賣身,直至兩年后由于道德自責與身體病痛行將壓垮她時才停止賣身生涯。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民生之痛,痛在教育、醫療與住房難以承受之重,痛在社會倫理與傳統道德被扭曲,痛在一個母親不能夠以母親的尊嚴死去。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反思,更需要切實的行動。
顏丙文(北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