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7日 來源:紅網
 |
漫畫:性之惑 |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統計數字顯示,中國青少年青春期發育的提前趨勢顯著,表現為生長幅度猛增,性發育年齡不斷提前。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年齡的提前,使青年的初戀年齡也隨之提前。而與之不相稱的是,青年的初婚年齡卻逐漸推后,這樣的變化使青年的“性待業期”延長。(1月16日《北京晚報》)
所謂“性待業期”,指的是從性成熟開始到結婚這一段時間,也有專家稱之為“待婚期”。人口學研究表明,20世紀的100年間,每過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1年,上個世紀初性成熟是十六七歲,世紀末的時候已經提前到十二三歲。目前,人們的“性待業期”已達到10年甚至更長。有資料顯示,“性待業期”越長,不穩定因素越多,非婚同居增多就是伴隨著“性待業期”的延長而出現的社會現象之一。
“性待業期”延長,與國人性觀念的日趨開放不無關系。近年來,人們不再談“性”色變,社會對性取向已比較通融,法律也接受了“只要是自愿的性,都是可以接受的”這一觀點(當然不包括性買賣)。在這樣一種“大氣候”下,非婚性行為、多性伴、不潔性行為也日漸呈上升趨勢,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在偷食“禁果”。來自湖南長沙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超過一半的人同意婚前性行為,超過30%的人認為可以有多個性伙伴或婚外情。
“性待業期”的延長也暴露了我國性健康教育的嚴重滯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中國家庭忌諱談“性”,父親缺乏對男孩作有關“性”的溝通和教育,許多母親僅指導女兒處理月經,多數學校偶爾開展的性教育大多僅限于“容易講的生理衛生”,很少講性美學、人類性的發展歷史,給人一種“禁欲”的錯覺。有資料顯示,當前少男少女們的性知識80%以上是來自于書報雜志、影視作品和電腦網絡;11%來自別人的談論;從老師處獲取的僅占3%;聽父母講的更是寥寥無幾。
由于獲得科學的性知識的渠道不暢通,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未婚男女無論是偷偷閱讀“違禁讀物”,或是懵懵懂懂地自學傳統教科書《生理衛生》的某些章節,或是通過一些扭曲的途徑看黃色錄像、色情網站,或者暗中“摸索”大膽“實踐”來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與我們干巴巴地講解生理解剖不同,美國的性教育注意把心理和生理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法國的中學生每學期都有幾次專門的機會,向衛生老師咨詢性問題,而且老師保證對外保密。實踐證明,這些做法比采取強制的禁止方法效果更好。
由是觀之,“性待業期”的延長不是“病理”,也不是“洪水猛獸”。但如果不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就會向“性焦慮”、“性抑郁”、“性變態”等病理狀態發展,引發“性罪錯”、“性暴力”、“性傷害”。正確的做法是變“堵”為“疏”,聯手設置“防火墻”。我們的傳媒在這方面應該多給予正面引導,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讓有性暗示的文章、畫面泛濫;社會、學校、家庭要理直氣壯地普及性知識,宣傳性健康,減少性誘惑,暢通性心理疏導渠道;當事人也可通過參加文體活動、交朋友、多選擇幾項業余愛好、寄情于工作等,來達到“自然自控”的目的。
如此齊抓共管,少男少女們才能健康、安全地度過“性待業期”,并最終“著陸”在幸福的婚姻家庭中![高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