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15日
李云崢
自從彼得·圣吉的《第5項修煉》成為管理學暢銷書之后,學習型組織、終身學習概念也隨著各種管理實踐活動成為家喻戶曉的熱門詞匯。
正當中國A股市場火爆了一年多之時,“學習”二字似乎也成了當下股市的熱點之一:一方面,關于南京小學生炒股炒基金的報道成了茶余飯后的話題之一,而圍繞小學生炒股到底是好是壞的討論也煞有其事的熱乎了一陣;另一方面,中國證券業協會編印的《基金投資者教育手冊》將在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代銷機構發放,一場基金知識普及和投資風險提示的宣傳活動悄然拉開序幕。
學習和修煉的區別是什么?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而從身體力行中尋找智慧、修正行為可看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或者稱之為修煉。前者的典型為寺廟中念經的小沙彌,后者以行走在路上的苦行僧為代表。從這個角度回看前面的兩件事:對于中國“小大人文化”略有知曉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小學生炒股”充其量也就是在家長指導下的理財概念教育而已,更多屬于“可能有這事,但事情本身未必是這樣”的眼球效應范疇;而《基金投資者教育手冊》作為投資、選擇基金的知識技巧科普,屬于“掃盲”式的基礎工作,若是歸于投資學習和修煉的范疇則有牽強附會之嫌。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市場是最好的老師,而股市是個講求以自我修煉為主的江湖。也就是說,就實際效果而言,對于紙上知識突然有“醍糊灌頂”般深入感知,往往是有切身感受之時。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在其《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書中曾經這樣描述盈虧和投資學習之間的關系:必須要在盈虧之間建立很好的規律性,即多從虧損的交易中學習贏的方法,而不僅是從獲利的交易中學習。
可見,實踐加思考的過程是任何教育和學習都不能取代的投資修煉過程,雖然這個過程因為各人情況的不同也必然具有不可復制性,不過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過分順暢的日子如同一杯白開水倒進沙堆里,過去就沒了,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都是在跌宕起伏中獲得的。這不禁讓人想到了密宗歡喜佛的傳說:婆羅門教的國王毗那夜迦殘忍成性,于是釋迦牟尼派觀世音化為美女和毗那夜迦交媾,醉于女色的毗那夜迦被觀音所征服皈依佛教,成為佛教金剛的主尊。歡喜佛從一個另類的角度詮釋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證券市場上似乎也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即很多堅定的價值投資者在此之前往往都經歷過瘋狂的短線歷程。
人的特性決定了此輪A股牛市中誕生的新基民,可能將會有相當部分沿著類似“股票型基金→ETF指數基金→股票”路線完成一個投資者的成長成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將是最公平的教官:無論是出錯時的罰單,還是對正確行為的獎賞,它都會及時準確地作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