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盧德之:資本精神屬道德追求
2013-11-14

盧德之:資本精神屬道德追求

2013-11-14 來源:中國慈善家/慈訊網 作者:畢維尹

    資本精神是中國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必要的理論前提,現代慈善則是打開中國現代化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中國需要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中國慈善家》:近來在企業家階層中,關于自身社會角度定位的爭論比較多,在你看來,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

  盧德之:我們需要一類企業家,他們敢于真正承擔社會責任。現在中國的企業家成為慈善家的太少。中國的企業家有幾類,一類基本上是拼命地、無知地吹捧。第二類是所謂的在商言商,不關心政治。第三類是什么都不管,但在當代社會,企業家不承擔社會責任,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嗎?中國的億萬富翁中70%有移民傾向,40%已經移民,這是很壞的事情。

  《中國慈善家》:為什么會出現富翁大量移民這一現象?

  盧德之:我不反對移民,移民說明國家開放進步了,也說明我們的人民,至少在選擇居住權這一點上自由了。但是我們要思考為什么這些人會移民或有移民傾向,因為這些富人缺乏有利的發展環境和安全保障。

  私有財產權得不到充分保護。在中國,法律保護的是合法的私有財產,換句話說,只要你不合法就可以侵犯。但我們都帶著原罪來到世界,每個人都有不合法的地方,理論上說,每個人都是罪人,富人知道自己是罪人,想贖罪做慈善,又不讓他做,這是造成很多人移民的原因。允許你做小好人,不能做大好人。但做小好人不足以保護自己,只有做大好人才能保護自己—所有財富我都捐出去不要了,你拿我有什么辦法?

  但是話說回來,正是這個復雜的環境造就了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在西方,要經過三代才能成為富翁,而在中國,30年就能成富翁,有的幾年就成了。只有這個環境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造就這么多富翁。

  所以,這個制度雖然存在問題,但從中誕生了我們,我們有權利去一味指責嗎?如果這個制度很完美,社會環境都非常完善,我們出得來嗎?

  《中國慈善家》:企業家轉變成慈善家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

  盧德之:制度有問題,社會環境有問題,我們自身也有問題。在轉型的過程中,有的變成這樣,有的變成那樣。曹德旺先成立基金會,再把股權放進來,稅費只是緩繳而不是免除,問題仍然存在;牛根生在大陸設立了一個規模較小的老牛基金會,而在香港把股權設立成信托,來支持大陸的老牛基金會的發展。迄今為止,我的基金會是在民政部注冊的原始注冊資金最大的基金會,已經做了五年。內地的制度不允許我把幾十億、上百億放進來,也許過不了幾年,我可能會把總部放到香港去,但我仍為內地服務。所以牛根生的路可能是我未來要走的路。

  不能因為遇上這些困難,企業家就不往前走、不去建設了。中國是中國人的,我們不能回避,更不能逃避,遇到困難必須一點一點去克服,找到一個目標,就是我講的共享。

  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制度不好,而體制只是問題之一,還有很多別的問題也制約著企業家的成長和公益事業的發展。所以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財富觀的問題。

  這個社會應該走向共享

  《中國慈善家》:應該如何理解你所說的財富觀?

  盧德之:就是我講的資本精神。人類創造財富,經歷了若干階段,包括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商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時代的一系列新興產業、技術革命、信息革命等等,西方文明起源于愛琴海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有限,農業文明一直沒有得到非常充分的發展,歐洲人主要靠船舶運輸的方式來獲取糧食等物資,后來逐漸地發展成了商業文明。

  但是中國過早地進入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有很大的問題,也有非常大的好處,讓大家安居樂業在一個地方。我們文化的記憶是從共享開始的,比如說井田制,嚴格意義上說是一種公有制。可后來各諸侯國逐漸開始承認了土地私有,這就出來一個問題:我們都種地,你種了5畝,我也種了5畝,如果你的收成是100,我的收成是200,你可能會認為我更勤快或者種子更好,而一旦發現我的收成是1000,你的收成還是100,你心里就不舒服了,會認為我用了什么方式投機取巧,或者干了什么壞事,自然會對我有種嫉妒、甚至仇視心理。

  商業文明,比如在絲綢之路上,交易是在不同地方進行的;游牧文明,比如你在這個地方養了3頭羊,趕到別的地方去放牧,下了多少羊崽,別人搞不清楚;只有在農業文明下,大家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看得清清楚楚,擁有的財富差異太大,這就醞釀出一種嫉妒心理。

  這種心理演化成一種意識形態,甚至演化成廟堂的一種意志,那就危險了。這個社會就時刻被一種仇富情緒包圍,很多人就不去研究怎么提高糧食產量,而專門研究你是怎么發財的。為什么中國人那么恨地主,革命一來就殺地主,都是從心眼里恨地主,有這種仇恨。

  這在西方是很少出現的,在西方出現的是談判,西方貴族也打仗,但打一次就坐下來談一次,甚至社會上層與下層也有談判機制,比如教士、貴族和平民組成的三級會議。中國人則沒有談判的習慣,要打就把你打死,仇恨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我們的文化是仇富的文化,是不崇尚商業文明的文化。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只有子貢是掙錢的,但地位并不高,他又做學問又掙錢,養著大家,本應給他一個很高的地位,但孔子沒給他這個地位,歷史也沒給他這個地位。

  所以,民間仇富,是一個文化的傳統。廟堂也仇富,還有很多辦法對付富人。皇上是最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民間有大富人,也富不過皇上,即使富過皇上,也必須低調,夾著尾巴做人。所以大富人做善人可以,但是做大善人就有問題,所以民間在仇富的時候,廟堂要防善,要防大善。小善可以,比如大家都喜歡雷鋒,他勤快、思想好,但是沒錢。所以廟堂支持小善,對大善卻有很多制度約束。

  《中國慈善家》:你談到廟堂防大善,但大善可以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和諧,這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

  盧德之:解決方法很多。第一,需要推動,要讓廟堂知道。廟堂有的時候防了大善還不知道,并不是有意識的,因為文化的影響已滲透到基因,他不認為這是防。所以現代慈善家應該告訴廟堂,你不要防我,防我對你不好,要說服他們。第二,先找小廟堂,找鄉長、村長,我們先做好了,這是具體的策略。第三,你必須把自己做真了,不能假冒偽劣,要做真正的大善,不能小善裝大善,或者偽大善,正是廟堂防偽善導致了廟堂防大善。

  《中國慈善家》:為什么現在人們之間還有那么多不和諧的狀態?

  盧德之:第一,全社會缺少資本精神,對資本缺少尊重。掙錢的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稀缺資源,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沒有他們這個社會能走到今天嗎?沒有子貢,孔子能周游列國嗎?所以一定要尊重資本,尊重創造資本的人,這一點現在做得太不夠了。

  第二,缺少共享,一是缺少共享機制,二是缺少共享目標。為什么我提出“走向共享”?如果把資本精神當做理論基石,我們的理論目標就是共享,這與現代慈善構成一個三角體系。

  《中國慈善家》:這樣的體系如何才能建立起來?

  盧德之:一個體系的形成需要很多條件,比如財富觀,還有治理觀。社會到底怎么治理?肯定是法治,但在中國不可能沒有人治,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決定了我們只能搞大一統。

  我走過一次絲綢之路,發現我們的祖先大都是胡人血統的,這個國家如果分裂了,漢人的祖先都沒有了,更何況70%的漢人只占30%的資源,30%的少數民族占70%以上的資源,這種情況下就只有一個辦法,所以漢武帝一統江山,因為沒有別的選擇。

  我強調法治和人治并舉,法治是底線,德治是理想,圣治是必須有精神造化、有神的造化,這就是信念觀。某一個宗教肯定統一不了中華民族,佛教太古老,基督教水土不服,道教太神秘、太玄。

  很多人不信佛教,也不信基督,但總要信點什么,所以我提出信共同價值。我認為世界上完全普世的價值是沒有的,所謂共同價值是在相當時間內,有相當多的人能認同的價值。東方有東方的價值,西方有西方的價值,凡是這些有相當人群在很長時間之內認同的價值都屬于人類,叫做共同價值,或者叫共享價值。共享思想是三部分支撐,核心價值是財富觀、治理觀、信念觀。

  資本精神是一種道德追求

  《中國慈善家》:提到資本這兩個字,首先想到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為什么你要創造“資本精神”這個概念并且推崇它,是不是用“財富精神”來形容更好一些?

  盧德之:資本是個中性的概念,實際上,馬克思從來沒對資本下過定義,只是在馬克思以及之前那個年代,比如圈地運動,本質上做好事,但確實傷害了一些人,所以人們把馬克思的資本觀描述成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資本本質上是能帶來經濟財富的財富。這是資本的定義。原始社會,以種地為例,糧食吃了就不叫資本,留下來做種子才叫資本,這些種子你要怎么播種才能產生更多財富,這是資本要解決的問題。

  任何時代都有資本,都有資本精神,資本本身是中性的概念,到了資本主義時代,一開始的時候,資本的發展非常自由,沒有受到任何約束,導致很多人的利益被剝奪,資本顯示出了惡的一面。資本是一種財富,是能產生財富的財富,所以必須叫資本精神,不能叫財富精神。資本有活的靈魂,能帶來新的財富,正因為有了資本的存在,有了資本精神源源不斷地一代一代延續,才使社會一步一步前進發展。與西方社會相比,東方社會的資本精神發育很慢,就因為本身是農耕社會。

  資本精神表達的是,擁有資本的人的一種自身的道德要求、道德追求,資本精神首先是富人精神,是有資本的人的精神。但是創造財富的過程是社會的整體行為,需要管理者的勞動,也需要普通勞動者精雕細刻,點點滴滴地付出。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精神又是全民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

  《中國慈善家》:資本精神就是有道德追求的一種精神,現在大家創造財富往往是出于一種欲望,欲望到精神的轉化需要什么條件?

  盧德之: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缺失所在。按道理,必須要有宗教情懷,宗教情懷讓人更克制自己的欲望,人管人是管不好的,神管人才能管好。我為什么提出資本精神?我希望資本精神能成為一種情懷,也是“三個拼命”—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為神圣的目的而花錢。一定要把掙錢和花錢連接起來,如果你不知道為什么花錢,賺錢一定常常違背道德,不會去思考金錢帶來的惡的一面,假如你知道掙錢是為一個神圣的目的,就不會去搞假冒偽劣,就不會坑害別人,就會注意你的道德底線,所以資本精神非常重要。

  我們這個社會真缺這個東西,我們很多企業家也缺這個東西,我們需要有一種和現代文明相連接的精神導引,需要跟國際接軌。老祖宗沒有讓我們現代化,沒有產生世界級的慈善家,我們必須要有新的精神、新的思想導引。

  我研究宗教,但我不信仰某種宗教。中國不可能成為單一宗教的國家,我希望把各種宗教的精華吸取進來,打造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未來需要的精神。

  《中國慈善家》:由親民到敬民的轉變,誰來推動這個變化?

  盧德之:最有力的推動者就是企業家和慈善家。我們要倡導這種思想、倡導這種理念,這是中國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必要的理論前提,現代慈善是打開中國社會現代化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中國慈善家》/慈訊網 記者_畢維尹 編輯_吳阿侖 攝影_張旭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