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廖曉義:環保組織要下基層
2013-12-04

廖曉義:環保組織要下基層

2013年12月04日 來源:搜狐綠色

    主持人:您在四川鄉村做樂和家園這個項目,主要理念和做法是什么?

  廖曉義:您是指災后重建的事情?那個做法就是把環保做成一個系統,在鄉村落地,我之前搞了十多年,到08年的時候已經有12年,我遇到一個困境,一個一個的做項目其實非常難實現,其實有一種挫折感,或者說有一種失敗感,我覺得我們再像西醫一樣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難做成一件事,當時就有一個想法,有沒有這么一個地方、一個機會,能夠讓環保、生態經濟發展,生態保健養生、生態環境管理能夠一體來實現,所以災后重建提供了這么一個契機,我們就按照這樣一種方式來,我們叫五個樂和,“樂和治理,樂和禮儀,樂和生計,樂和養生,樂和養居”,五位一體來做。當然再有一個特點,在我們中國歷史的最基本的,拖著中國歷史鄉村來做的一場實驗

  主持人:您感覺達到預想的預期?

  廖曉義:作為一場實驗,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是達到了甚至超過了我們災后重建當時的目標,因為災后重建,就是屬于慈善性的,但是我們從那里確實摸出了一個,讓以后的災后重建怎么走上生態文明之路,而且甚至于在探索新農村建設怎么走上生態文明之路的一些小小的經驗,后來這樣一個經驗在重慶巫溪被當地的政府所采納,在重慶巫溪縣得到更大范圍黨政主導的實驗,當然后來還在其它的區縣,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當然它有很多的不足,因為是實驗,有錯誤要糾錯,還不成熟的地方要耐心的成長。

  主持人:舉個例子,有什么經驗教訓,什么是以后做其它工作要改變的?

  廖曉義:我認為最大的,很難說它是教訓或者是經驗,這個困難是需要大家共同克服的,就是我們城市人群怎么能夠重新走到空巢的鄉村,我們做的嘗試,從災后重建到現在的,尤其是樂和之家,我們在中央統戰部的支持下也在光彩基金會和重慶光彩基金會資助下,在重慶巫溪和黔江做了公益項目,做了光彩家園和樂和之家,通過我們大學生,剛畢業的大學生和一些熱心人士能夠走進鄉村來服務這個留守兒童,并且來推動鄉村的建設,這一條路其實應該說我們摸索這個方式,從09年以后4、5年了,應該說有一些比較成型的模板,而且也有一些基金會,比方說光彩的資助,可是現在就是人,我們有多少人能夠下到那個鄉村,在這個鄉村中間,應該說也是提升自己的一種能力,所以我就覺得這個還需要,如果有國家政策能支持就更好了,要考公務員的能不能下去,參加這類最基層的活動,我覺得這個政策還有待于跟上,政策還有待于發展,還有媒體參與我也很高興,我很珍視這個平臺也珍視你們的努力,讓更多人參與,更多人下去做生態文明鄉村。

  主持人:您能否談一談建設生態社區,有什么細節給我們介紹一下?

  廖曉義:生態社區如果是從我們最初的實驗,在彭州樂和家園實驗的話,首先要建立一個生態的社會,生態就是互相依存的意思,如果在一個社會不管是城市社區或者鄉村社區,都是散的,生存都很難進行下去。村民組織起來生態協會,生態協會又和我們,村支兩委聯系起來,建一個生態社會,我們在山上建房子,房子要是生態的,(劉家平)教授是西安建筑大學一位很資深的教授、院士,他帶他的團隊做義工,當然包括還有沼氣、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第三塊我們要做生態產業,我們做了一些小漁場,還有發酵床養豬,我們很多社工都會養豬,80公分厚的發酵床,也沒有糞便的排放。

  主持人:減少環境污染。

  廖曉義:有一個生態產業,第四個,我們要做生態養生,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怎么減少過度藥物依賴型的生活方式,其實好多時候反而成了治病導生病的原因,最重要的生態倫理教化,天人合一的文化,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護環境,就是這么幾個東西,我們后來在其它地方做,我們現在教留守兒童,也叫(光凱愛心家園)樂和之家這個項目,也是對兒童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全面的生態教育,從家到社區的參與,教他們怎么了解環保知識,教他們學會養生操這樣一些養生的方式,親自下地,我們面向6歲到12歲的孩子,了解生態農業的一些基本常識,當然更重要學經典,了解中國的生態文化,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對留守兒童們做的一些工作。

  主持人:那您說這塊,留守兒童這塊,咱們長期有志愿者在鄉村里進行課程的培訓,包括實際的輔導。

  廖曉義:他們就住在村里,五點五面,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維護、學業陪讀、人格培養、能力培訓、生活陪伴。在那里實現五個方面的服務,第一是面對面,第二分小組,第三是在學校,第四在社區,愛心媽媽,還有工地,打工工地的聯絡,五點五面這種陪伴和教育,已經是我們,應該說從4、5年里面摸索一套比較成型的系統,這個系統,加上光彩基金會的支持,它會更大范圍的支持,只要我們有團隊,有相關基金會的支持,當然有統戰部政府的 支持和區縣政府的支持,再加上這套模式缺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是需要更多人參與我們。

  主持人:您做環保這塊做十多年了,在國內也是比較資深NGO環保人士,您自己覺得作為一個中國環保民間組織,把它做好,您有什么心得跟大家一塊分享。

  廖曉義:把一個組織做好,當然大家知道團隊建設要有共同的夢想凝聚人心,也有一套管理的系統,要理想加制度,但是我現在覺得,我們環保組織真正要生根成長,就一定要下到所謂的基層或者底層,到鄉村到社區,在鄉村或者說城市社區發現那些志愿者,和這些志愿者一起來把我們的基礎打好,所以我們這樣的環保組織的任務不僅僅是自己去做事,而是要去帶動更多的,我們叫社區組織、農民組成、社區居民組成,一起來做,如果有什么經驗,就是最重要的經驗,當然要和當地的自治組織和基層政府,當地的社區組織還有我們這樣的公益組織,大家能夠形成一個合力,這樣的話才能真正把事情做落地,所謂實現我們生態文明的一個理想,如果光是小眾,少數幾個人,就會越做越累,越做越難,路越走越窄,如果我們想把這條路走寬廣,就要到鄉村去,到基層去,我覺得這個就是民間,我們叫民間組織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謝謝。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