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它與清明節、十月初一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它源自古老的太陰歷,形成于上古時期,后來又受到道教與佛教的宗教影響,而產生了復雜的變化。
一株黃菊表思念,裊裊紙煙訴深情;
中元感念勿忘親,珍惜當下記在心。
其實“中元節”這一名稱,也是最初道教對于七月半的稱呼。提到中元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農歷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農歷十月十五的下元節。那么,這三“元”節為什么把時間都選在農業十五日呢?
因為它們都源自一種古老的時間知識體系——太陰歷。太陰歷,也叫做月亮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總結出來的反映地月關系的時間知識體系。上古先民很早就發現月相的盈虧變化的規律:每月的初一、十五和三十,這三個節點普通人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到月相的盈虧變化,并將時間節點總結稱為朔、望、晦。
尤其是每月望日,即每月十五,一輪滿月懸空,異常明亮,因此成為上古先民祭祀、慶祝等重要儀式的時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