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憶中的課間十分鐘是什么樣的?
是和小伙伴一起操場上奔跑嬉戲、跳繩、踢毽、打籃球、丟沙包,還是和小伙伴一起去小賣部或是廁所?
青蔥歲月回憶起來肯定是千滋百味,可是現在的孩子們過的卻不是這樣的校園生活。
近日,山西晉中一位老師卻發布視頻稱:“課間圈養現象愈發嚴重”。
視頻中偌大的校園空空蕩蕩,有七成的學生課間不出教室。

來源:觀察者網時政
這也引起許多家長共鳴,許多小學生家長在社交平臺上指出,孩子的課間10分鐘,不能去操場、不能上下樓、不能出教室,甚至無法離開所在的過道,只能待在座位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小學、初中、高中的課間10分鐘仿佛按下了靜音鍵,操場空蕩蕩,教室靜悄悄。
一位學生家長留言,花了2000萬購買了某重點中學的學區房后,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同樣過著這樣的生活:
課間時,教室里也不能講話、不能吃東西,更不能隨意離開座位。孩子被逼無奈,只能在廁所里和其他同學交朋友、吃零食。

來源:聊天截圖
這位家長非常擔憂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狀態,但同時也對學校的做法感到無奈。
初三生家長更是吐槽孩子甚至連“廁所社交自由”都沒有,上節課的老師壓堂3分鐘,下節課的老師早來3分鐘,跑趟廁所根本來不及,面對孩子“為什么初中比大學還累”的靈魂拷問,只能無言嘆息。

來源:格十三留言截圖
課間10分鐘原本就是讓孩子們放松、透氣的時間,不僅能緩解上課帶來的疲勞,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然而,這樣把孩子們“按”在教室里面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課間十分鐘是孩子們放松身心、緩解疲勞的重要時間,如果這段時間被剝奪了,孩子們就會感到更加疲勞,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前幾天,#開學一個多月后兒童精神科爆滿#的話題登頂熱搜,很多家長也疑惑“孩子為什么到了不能上學的地步?”
殊不知,校內校外、家里家外的孩子,始終被上緊了發條。
其次,“圈養”也會導致孩子們失去與外界交往的機會,從而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更有家長稱孩子上學2個月就認識了不到5個小朋友。

來源:視覺志
課間10分鐘本該是快樂十分鐘,但今天孩子們的課間10分鐘,卻難以快樂起來。
一些老師的留言,訴出了學校的苦衷。
一方面,是時間緊,沒有時間快樂。一方面是學校壓力大,不敢讓學生課間快樂。
“學生端午節回家溺水后找學校索賠,學校最終賠償40萬元;學生的乳牙因為摔跤掉了,家長讓班主任賠償10萬元......”
“一旦出現安全事故,當家長進來討公道時,哪怕要求不合理,班主任也要處理,之后班主任和值班老師爭取多年的評優資格也會功虧一簣。”
“每次開會,領導都會說,‘安全是1,其他的工作都是后綴的0,如果沒有安全,學校所有的努力都沒有意義’。”
學校里不能出一點事情,家長找麻煩,學校怕麻煩。出點事,家長鬧,輿論批,領導找,處理教師,處理班主任,處理校長,讓教育工作者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哪里還敢讓學生課間自由玩?

來源:格十三留言截圖
這種“圈養”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擔心學生在課間發生意外,為了避免承擔責任而采取的一種“一刀切”的極端措施;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校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學校也就想出了這樣的辦法。
“課間圈養”背后是教育無奈,但最后受傷的還是孩子。
讓課間10分鐘熱鬧起來,快樂起來,安全起來,讓學校、老師和家長都能安心起來,才是為學生減負,為老師減壓,解決“圈養”問題的關鍵。
學校可以采取更加科學的管理方式排除安全隱患,為孩子課間活動創造安全空間,比如安排專門的老師在課間巡視校園,避免學生發生意外;或者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來源:圖怪獸
家長也應該與孩子多溝通、多互動,了解他們在學校里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鼓勵他們多參加各種活動,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質,周末放下手機,帶孩子多出去接觸大自然;
如果遇到孩子在學校有磕磕碰碰,也不必過于“玻璃心”,大肆“興師問罪”,而是理性維權。
……
總之,“課間圈養”只有通過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把課間還給孩子,才能給孩子們“松綁”,讓他們在一個更加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