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一、立冬三候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
01 水始冰
天地愈漸寒冷,水面便開始逐漸凝結,河面變得越來越純凈安寧。
02 地始凍
再五日,氣溫降到零度,土地表層開始凍結。
03 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來源:圖怪獸
二、立冬習俗
01 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02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
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
03 ?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在寒冷的冬季節,人們傾向進補食物來驅寒氣度嚴冬,謂之“補冬”。
是日,一般殺雞宰鴨或買羊肉,加當歸、人參等藥物燉食,也有用糯米、龍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杭州人此節習吃餛飩。
圖片已注明出處,版權類圖片獲得正規授權,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