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岳麓區的李媽媽和周媽媽火了。

來源:微博截圖
她們有著相同的身份,也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是唐氏兒童的母親。
20多年前,她們的孩子被確診為唐氏綜合征,倆人也就此相識。
在沉重的現實面前,她們互為彼此的精神支柱,相互支持鼓勵,一同面對生活的挑戰。
相互扶持的日子里,一個共同的愿望在她們心底萌生,那便是幫助其他唐氏家庭,讓他們也感受到支持和關愛。
于是,她們成立了一個專門為特殊家庭提供幫助的公益組織。
多年來,她們通過組織義診、康復訓練和心理輔導等活動,為800多個特殊家庭帶來了希望和溫暖。
今年,兩位媽媽再次攜手,開設了一家為唐氏孩子提供就業機會的公益咖啡店。
在這里,唐氏孩子可以學習咖啡制作技能,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對于咖啡店的運營所賺取的資金,兩位媽媽打算用于公益事業,繼續幫助更多的特殊家庭。
如今李媽媽的兒子已經21歲,也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這些同行的力量和陪伴,我和我的兒子都受益匪淺。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故事,能夠給更多的特殊家庭帶來希望和勇氣。”李媽媽說道。
兩位媽媽的事跡被上傳至網絡后,迅速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
引發無數網友感慨點贊的同時也讓唐氏綜合征再次進入公眾視線。
來源:搜狗瀏覽器搜索截圖
何為唐氏綜合征?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性疾病。
患者常表現有智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面部輪廓特殊等癥狀。
多年來,社會多方從未停止對它的深入研究,也始終呼吁人們要以正確的態度接納唐氏綜合征患者。
也正是在這種種關懷幫助下,很多唐氏患者走出疾病陰霾,開始融入社會。
一切本該繼續向好發展,可不知怎的,近幾年在互聯網這本大詞典中,“唐”竟然成為一個新梗點。
翻找這個梗形成的源頭,發現其大概出自主播張順飛的直播間。
來源:張順飛B站截圖
張順飛是個患有唐氏綜合征的男孩,因此當他笑起來或是在游戲中進行一些特別操作時,彈幕里總有“唐氏綜合征表現”“唐氏”等字眼出沒。
后來,說得多了,網友便直接用“唐”字去評論該主播。
誰知這一用便一發不可收,“唐”好像成為一種形容詞般出現在越來越多場合中。
刷到土味視頻里擠眉弄眼的人,留言說他“唐”;看到眉眼間距寬的動畫人物,吐槽他很“唐”;聽到直播間畫外音的笑聲,也得評論句氛圍有點“唐”......
當“唐”味愈演愈濃,有人便順著這股氣息,找到了“唐”而衍生的流量密碼——打造“互聯網唐人”。
所謂“互聯網唐人”就是指代那些患有天生缺陷、智力低下,專門被人拿來調侃的“ 視頻博主 ”。
小鴨哥,便是一個典型。
來源:小鴨哥抖音賬號截圖
小鴨哥來自河南鄭州,是個唐氏患者,視頻賬號由其哥哥主理。
發布的視頻內容有小鴨哥的另類行徑,比如吐舌頭、睡覺打哈欠、上廁所等。
也有哥哥對小鴨哥的整蠱,比如按他的鼻子直到他流出兩行鼻涕、在他跳舞時裝作不小心給小鴨哥一拳。
伴隨著另類的畫風,評論區的惡臭也漸趨濃烈。
來源:小鴨哥抖音評論區截圖
有人向小鴨哥發出條條荒誕惡俗的留言,有人將他的照片惡搞P圖,甚至有人為蹭流量直接用小鴨哥照片做頭像,并改名“唐太宗”。
可即便網友的行為這般不堪入目,主理視頻的哥哥也沒有出面制止。
除了小鴨哥,社交平臺上還有很多唐氏兒和其他先天缺陷兒被親友拍攝后發布出來。
而這類視頻大多在本質上又是那樣相似,有部分網友曾在視頻下發問為何要在網絡上發這種視頻并指出將先天苦難當成消遣的笑料實屬不該。
但這些聲音無一例外都被后續鋪天蓋地的發笑所隱蓋。
太多瘋狂的網友群起而上,在他們眼中,這不過樂子而已。
于是,一場接一場“互聯網狂歡”上演......
當然,網絡平臺也有不少關于唐氏兒正能量記錄或科普的視頻。
這些視頻中,有的是父母引導患兒學會獨立、有的是患兒積極展示自己的本領,有的則是熱切呼喚大家放下偏見。
這類視頻的評論區也少了許多污穢留言,多了好多鼓勵肯定。
但有些贊美之詞,聽上去總還是有些別扭,比如:
“你真是唐人里最不‘唐’的。”
“在唐人里來講,你算很不錯的了。”
“老實說,我在這方面還不如你這個唐人。”
好像無論他們怎樣努力,大家首先看到的還是他們的缺陷,其次才是人本身。
盡管唐氏兒存在缺陷,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生而為人的權力。
他們從來不是別人茶余飯后的樂子,旁人也無權對這種先天的苦難加以審視。
來源:毒教材封面
還記得之前讓無數國人暴怒的“毒教材”事件嗎?
當大家都在為課本上那些不合時宜的插圖形象發聲時,有人認為插畫人物長相過于丑陋,而且眼距寬鼻梁塌,像極了“唐氏綜合征”。
此言一出,很多人就將毒教材上的人像插圖定義為“唐氏兒”,緊接著,大量自媒體以“毒教材出現唐氏兒”為名展開創作。
插圖人物的使用確實無底線,毒教材也確實可恨至極,可唐氏兒錯在哪里,為什么要把他們和“毒物”拼到一起。
或許有人反駁:“不用‘唐’來描述,那還能用啥來描述!”
我們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用來形容插圖人物的詞語有太多太多,何必非得說出那句傷人心的“唐氏兒”。
如今的輿論場,“唐”字的覆蓋面積似乎又廣了一些,它不再局限于唐氏兒本身或其他令當事人不適的形象。
而是成為一種攻擊詞。
在吵架爭執時,在理虧狡辯時,在看不慣某人時,我們常能聽到:
“這么‘唐’,你怕不是個唐氏兒。”
“懶得跟你這個‘唐’掰扯。”
“祝你一家都‘唐’起來。”
......
還有人喜歡在說出這些話后,再補充句“沒有歧視唐氏征的意思”。
但無論有沒有這個意思,當這種話語說出口時,潛意識里就已經對他們有了歧視。
我們總以為在發泄情緒時隨口而出的“唐”沒什么大不了的,卻不知這就像一根冷箭,直接命中唐氏患者及其家屬的心臟。
用一種歧視來證明另一種歧視,用一種羞辱去證明另一種羞辱,這難道不是一種文明的倒退?
這是個言論自由的時代,但這里的自由是徜徉在陽光下的自由。
我們可以自由表達想法,但真的不要把他人的苦難用作武器去攻擊別人。
來源:圖怪獸
在我國,每年約2.7萬唐氏綜合征患兒出生,他們的智力可能一直停留在幼兒階段,他們的動作可能不會那么麻利干脆。
但性格溫和、善良有愛,雖然生來不幸,卻始終努力生活。
他們想努力融合這個社會,想跟正常人一樣不被另眼相待,但生活總是不經意地傷害他們。
當下,我們能為他們做的,有很多。
除了進行自我反思糾正自身問題并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外,“唐”字發源的網絡也應在維護弱勢群體的尊嚴上有所行動。
比如制定相應的規范,對這一群體的表演內容進行審查和約束,避免過度營銷,同時清理不文明留言,營造風清氣正的上網環境。
將“唐”從互聯網熱梗詞典中徹底抹除的路,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也不要因此談“唐”色變。
它是個美麗的漢字,只是被人加注了不該有的注解。
當褪去這層污垢,它還有很多美好的含義。
它可以是大唐,是盛世,是一種文化。
也可以是唐氏綜合征,但這時一定帶有發自內心的尊重、由內而外的教養。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31
圖片已注明出處,版權類圖片獲得正規授權,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