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看到個小孩就想離他遠遠的,有些陰影真的很難除......”
這是前兩天在某平臺看到的一則樹洞帖子,本以為這句帶點“引戰”意味的話勢必會在互聯網上掀起“腥風血雨”。
可沒想到帖子非但沒被怒懟攻擊,還收獲了大量點贊,很多網友表示自己也深有同感。
來源:圖怪獸
不知道從何時起,小孩子失去了受人喜愛的那層濾鏡,“談孩色變”成為當下不少年輕人的常態。
可天真爛漫的孩子為何會給大家留下“熊孩子”的印象,成為大家想要躲開的“混世魔王”呢?
繼續翻看該貼的評論區,我們已然找到了答案,與其說大家不喜歡“熊孩子”,不如說這種不喜歡的根源皆源自“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
“上次坐車被后座的小孩狂踢座椅,讓家長管管卻被要求讓著小孩子點。”
“在圖書館碰到個大聲吵鬧的孩子,只是小聲提醒了下,卻被他家長指責小心眼,跟小孩計較。”
“親戚的孩子打碎了化妝品,所有人都讓自己別小題大做,孩子還小又不是故意的......”
這些話,聽上去是那么熟悉,熟悉到我們已經習慣了父母仗著孩子還小去要求別人對其抱有更大的耐心和容忍度。
來源:1818黃金眼
前段時間,浙江杭州的廖女士購買不滿一年的奔馳車被惡意刮花。
通過監控廖女士發現有個小男孩拿著刀狀玩具對著自己的汽車“狂砍”,而她并不認識這個孩子。
在得到4S店給出的四面噴漆總報價9600元后,廖女士找到了孩子家長溝通索賠。
但熊孩子家長態度惡劣,不僅不打算妥善賠償還頗有些威脅意味地叫囂“我們家不管孩子,要么你就報警抓他。”
無奈之下廖女士向媒體曝光了此事。
而面對記者的詢問,熊孩子家長依舊沒有收斂,甚至在被問到“是如何跟孩子溝通這件事”時冷言道:“孩子才6歲,我跟他談什么?”
孩子才6歲,可6歲就能為所欲為嗎?
在孩子犯錯時,很多父母都和這位家長一樣,第一時間占領“孩子還小”的制高點,不分青紅皂白將孩子護在自己的羽翼下。
看上去,確實為孩子解決了麻煩、提供了保護,可靜下來好好想想,如此做法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來源:圖怪獸
父母罔顧職責包庇縱容,孩子就會失去規則感。
他們聽著大人口中“孩子還小不懂事,不能怪他”的辯解,心里就會形成一種“爸媽都說了我還小,就算錯了也沒人敢把我怎樣”的錯誤意識。
而在這種意識的加持下,他們的行為舉止會愈發肆無忌憚。
可能有家長說孩子還小,等長大些就會變好、變懂事了。
等孩子長大......可到底什么時候孩子才算真正長大?
來源:官方公布資料
還記得今年上半年浙江嘉興發生的那起肇事逃逸案嗎。
當時警方接到群眾報警,稱一輛白色小車在停車場內撞車后逃逸。
通過車牌號民警迅速鎖定嫌疑人,并連夜趕到駕駛人郝某家中。
此時郝某已將自己反鎖在房間內入睡,其父親見狀撞開房門,頓時濃重的酒氣味迎面撲來。
而當民警要對郝某進行呼氣式酒精檢測時,他的父母卻用“孩子還小”為由為郝某辯解。
據了解,郝某已經25歲,其父母這番話一出,在場民警也一時沒摸到頭腦。
后經檢測顯示酒精含量為165mg/100ml,郝某涉嫌醉酒駕駛機動車。
這一次,父母的“孩子還小”失去了作用,他們眼中還小的“孩子”終于為自己犯下的錯誤付出了代價。
來源:官方公布資料
等孩子長大,真的就會懂事?
郝某都25歲了,還能犯下這種錯,難道還是因為沒有長大?
由此可見,自然年齡的增長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長大,指望孩子隨年齡增長而變好、變懂事的概率其實也極為渺茫。
你可以說自己的孩子還沒有長大、心理也還沒有成熟,所以不太懂事。
但請一定記住,不懂事的孩子并不代表不會受懲罰、不會有惡果。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說“你不教育的孩子社會會替你教育”。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導師,如果真讓這句話應驗,豈不是為人父母莫大的失敗。
來源:圖怪獸
要知道縱容包庇的父母養不出成功向善的孩子,想要孩子受人歡迎,就應該將教育擺在顯要位置,及時指正孩子的錯誤,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品質。
前幾天,在超市看到一對母子,男孩五歲出頭的樣子。
媽媽在另一側挑選食物,無聊的他玩起了超市的大米和綠豆。
工作人員發現后趕忙制止,男孩媽媽也聞聲趕來。
看到眼前被混合的糧食,媽媽沒有開啟“孩子還小”的辯解模式,而是讓兒子向工作人員致歉,然后陪著孩子一顆一顆的將兩種糧食挑揀分開。
這個場景,讓人打心底想給這位媽媽點贊。
男孩混合糧食的行為雖然不對,但看著他真誠道歉而后專心挑揀的模樣,大家也都欣然原諒。
畢竟,哪個孩子不會犯錯呢,只要承認并改正那依然還是好孩子。
而從這件事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保護其實就是及時指正。
當然說到這里,想必也會有家長不認同:
這個孩子起碼5歲了,但自己的孩子才3歲,這么小根本聽不懂,教育也是對牛彈琴。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老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孩子小時候是很好教的,關鍵看父母有沒有好好教。
在孩子幼年時期,我們習慣性拿著“孩子還小”去逃避責任時,可能會掃除一時的麻煩,但也為以后埋下了隱患。
當孩子的壞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升級,當我們意識到需要管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到時即便我們怒吼的聲音再大、制止的舉動再強,他也不會做出改變,因為我們已經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間。
來源:圖書封面
美國作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提出真正的育兒要從兩歲開始,否則孩子將越來越難管。
在他看來,在孩子0—2歲時,父母處于“仆人”角色,教養的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照顧好孩子,給他們全部的愛和關注。
而2歲開始,父母就應該由“仆人”角色向“權威父母”轉變,教養的目標也要向培養出自治的孩子轉變。
在這個階段,我們在引導孩子知曉是非對錯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對于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可以幫忙,但千萬不要大包大攬。
只有讓他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承擔應該承擔的結果,才能將好習慣與好品德的根基扎實打牢。
總之,別再以“孩子還小”為借口代勞、包庇了,你所謂的“孩子還小,不著急教育”,只能換來孩子失敗的人生。
對于此,想起之前網上有個很形象的說法,文章末尾我們一起共勉:
教育,就像5元的停車費,再便宜都覺得貴。
突然有天貼上了一張200元違章停車罰款——“哎,真后悔,早知道就給5元停車費了。”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 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43
圖片已注明出處,版權類圖片獲得正規授權,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