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寺廟做義工,義工名額變得“一名難求”。
年輕人不僅是做義工,還積極參與寺廟的禪修、拜懺法會等各種活動。
來源:圖怪獸
寺廟原本這個中老年人的“天堂”,現在逐漸被年輕人“占領”。網友們調侃這一現象: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
“在作為和作用之間,選擇了作法。”
“在關系和體系之間,選擇了佛系。”
……
1
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有多“離譜”?
過去的中國人信奉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人們堅信靠著自己的雙手,能夠勤勞致富,能夠闖出一片天,然后榮歸故里,造福故鄉。
這套敘事結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持續支撐著我們的經濟高速增長,也讓一大批農村孩子義無反顧地離開故鄉,奔向城市,創造了巨額的財富。
90后、00后兩代年輕人過去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堅信“勤勞致富”、“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
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固化,經濟增長的放緩,社會財富的高度分化,“靠自己努力”這套結構好像越來越不靈了。
來源:日劇《東京女子圖鑒》
讀圣賢書所為何事?北宋大儒張載曾振聾發聵地吶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當年輕人堅信的讀書改變命運,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自己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時,更談不上解決天地、生民、繼絕學、開太平的重任了,年輕人會怎么做?
他們開始迷茫、焦慮、失落,甚至失望,慢慢改變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很多年輕人表示,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會感覺一半是內卷一半在內耗。生活中的失控感和時代的隨機性,好像一條湍急的河流,人身處其中還總想試圖撈住點什么。
用歷史大家許倬云先生的話來講,“這是一個高度物質化和淺薄化的時代,物質繁榮的盛世背后,隱藏著‘自我’意義的精神缺失”。
如何填補這部分的精神缺失?這屆年輕人開始“劍走偏鋒”。
北京雍和宮限流、杭州靈隱寺手串限購、西安廣仁寺排隊1公里、南京雞鳴寺排隊半小時才能進……
據攜程在2023年初發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寺廟門票的訂單在2023年初同比增長了310%,其中近50%來自于90后和00后。
來源:韓劇《請回答1988》
其實,大部分涌進寺廟的年輕人,并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只是到寺廟讓他們感到內心踏實、治愈,能夠短暫地回歸精神的平靜和安寧。
當就業、結婚、養育的“三座大山”,在年輕人面前一山更比一山高時,希望能尋求一些其它力量,讓人要找個傾瀉壓力的出口,能從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中解脫。
甚至面對升學考試、工作升職、戀愛婚姻等壓力時,年輕人還會網購“愛因斯坦的腦子”。賽博腦子都能上榜年度十大,燒香拜佛也是人之常情吧?
來源:淘寶
網紅主播董宇輝談年輕人自嘲“躺平擺爛”時說,“擺爛的都不愿意躺平,真正擺爛的人是不會說的,早就逃了。”
相信這是更加符合大部分年輕人的真實狀態:他們沒有擺爛,只是會不定期“發瘋”,在這其中想辦法治愈自己。
2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Gap Year
俗話說,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燒香拜佛和到寺廟做義工并不能得到神佛“開后門”,這個道理年輕人也是明白的。
但寺廟的“出世”也的確是和市井的“入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有人在求學、求職不成,或是生活不順,家事煩心的時候,就需要換一個環境調整心態。與其在家越躺越煩,還不如到寺廟做點利他的、有意義的事。
寺廟義工往往是需要駐寺,和僧人一樣早起晚睡,包括上早晚課、誦經、抄經等。即使年輕人聽不懂經文,也會精神狀態更好,脫離了之前的頹靡和焦躁。
與其說年輕人去寺廟是依靠“玄學”、開始“信命”,不如說年輕人把寺廟當成緩釋焦慮的地方,把“燒香拜佛”視為一種安慰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下,我們內心都想通過努力和奮斗,獲取一個“上上簽”。
來源:圖怪獸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Gap Year(空檔年)。
歐美高中或者大學畢業后,很多學生會休一個“空檔年”,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畢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我們的教育體系里卻沒有這一說法,但在“壓力山大”,“卷王當道”的時代,“空檔年”有時或許是必要的換擋時間。
然而,對于中國年輕人而言,旅行花費太大,無論是國內,還是出國的邊打工邊旅游都不現實。
此時,寺廟義工便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替代選擇,成為他們調整心態、重新規劃人生道路的“空檔年”。
?
3
關于成長這一人生的必修課
很多人也在寺廟義工中補上了人生的必修課。
有人戲稱幾個星期洗了幾十年都沒有洗過的碗、切了幾十年都沒有切過的菜、掃了幾十年沒有掃過的地,更多的人學到了謙恭和紀律。
這都不是來自父母或者老師的耳提面命,而是從內心真的認識到謙恭和紀律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愛與付出的真諦,而不再只是專注于索取。
事實上,很多時候,當我們只關注于索取時,焦慮常常如影隨形。
不管是學業、愛情還是婚姻家庭,我們往往更注重付出的效費比,總是希望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回報,甚至是超額的回報。
說到底還是索取,使得讀書、愛情和養育都成了苦難行軍。
拿得起,放得下,離得開,善于接受,樂于付出,懂得感恩,這本來就是長大成人的最重要標志。
董宇輝曾說“當你成長過程中,能改變的因素,請你全力以赴;不能改變的因素,請你淡然處之。”
來源:東方甄選直播間
到寺廟做義工也是一種淡然處之的生活態度,與其說是消磨時間,不如說是心靈旅行。
結束了義工旅程,年輕人終究須離開寺廟,回歸生活。短暫的經歷可以暫時讓他們脫離苦海,但問題并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
“上山”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理清思緒的時間和被寬容的空間,“下山”后年輕人怎么要面對現實問題?
大部分年輕人說,寺廟生活讓這個答案更明確了:“還是要靠自己”。
也有少部分年輕人遁入空門,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這個世界上多一些向善的人,總歸是好的。
人生漫漫,盡管此刻跌跌撞撞,但只要堅持走下去,必能迎來一樹一樹的花開。
來源:圖怪獸
對于“上班與上進之間,選擇上香”的年輕人,你怎么看?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51
圖片已注明出處,版權類圖片獲得正規授權,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