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歲末之時,各類年終微短片便播得火熱。
今年,年終微短劇賽場同樣呈“神仙打架”態勢。
來源:搜狗瀏覽器截圖
在百花齊放的作品中,一支名為《7.9公里/秒》微短劇在各大平臺掀起層層漣漪,無數網友感慨此劇看完自己也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喪”意全無。
據了解這支短片為央視新聞發布,主人公名叫李東陽。
可能一聽到這個名字,我們會不約而同想起那篇《送東陽馬生序》。
而以李東陽為代表所展開的故事、所帶給我們的思考,也與此序頗為相同。
這是中華文化經千百年折射出的魅力,也是新時代下融入新元素的思考,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聊聊這支催人清醒的短片。
來源:央視新聞微短劇 《7.9公里/秒》
偏遠縣城的鄉鎮中學里,同學們正在書寫著一篇“夢想照進現實”的命題作文。
喜歡物理的李東陽,在稿紙上洋洋灑灑寫了一堆自學的物理公式。
這讓后來批改試卷的語文老師小夏很是生氣,她覺得這個班的學生本就不在狀態,李東陽更是毫無學習的心思。
無奈之下,她在課堂上嚴厲批評了李東陽,自己的情緒也跌落到極點。
直到物理老師出現,李東陽用公式寫作文的原因才變得清晰。
在得知作文題目后《當夢想照進現實》后,物理老師告訴小夏,這可能是李東陽用計算“第一宇宙速度”的方式,表達當夢想照進現實后自己的渴望。
來源:央視新聞微短劇 《7.9公里/秒》
那晚,小夏老師來到李東陽家擺攤的那個街頭,昏暗的夜色里,李東陽跑來幫奶奶收拾飯桌、照顧客人。
奶奶著急地催他回家,想讓他多學會兒習。
祖孫拉扯中,小夏老師來到攤前與李東陽單獨說了些心里話,替物理老師送出《三體》并將物理老師的原話轉述給他: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主角,是一個中國軍人
他知道哪怕是希望渺茫,也會孤注一擲
背負上一切,堅定不移地朝自己的信仰和目標前進。”
來源:央視新聞微短劇 《7.9公里/秒》
而在老師與他說這些話前,他一直是個不敢把夢想放在陽光下的少年。
他會躲在房間里偷偷看相關航天視頻;會在有人時將播放視頻的手機藏于枕下;會在得知奶奶深夜還要再去擺攤時將夢想拋下;會為了讓一家人不那么勞累計劃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
他有夢想,也有困住他的現實,他也想追夢但又無奈,那些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就像萬有引力一樣牢牢地束縛著他。
于是,在看到“當夢想照進現實”這一命題時,他寫下了那篇第一宇宙速度的“公式作文”。
寫時,他可能想象著星辰大海,內心澎湃無比;寫罷,他的航天夢可能已是殘燭,繼而自暴自棄。
好在與小夏老師促膝長談后的那個夜晚,這個夢又再次燃起。
第二天,小夏老師和物理老師決定給所有孩子好好說道說道。
班會上,物理老師向大家解開了李東陽“公式作文”中7.9公里/秒的涵義。
他告訴同學們現在的神舟飛船也正是以7.9公里/秒這個速度奔赴天宮,而且還送上去一個和大家一樣從鄉鎮中學走出的大山里的孩子。
此言一出,同學們頓時陷入思考。
一直守在門外的校長也走了進來,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同學們即便這個世界看起來并不那么公平,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翻身逆襲,但機會是絕對有的:
“在離你們不遠的縣城,是十幾所高級中學和中專學校公平地向你們每一個人敞開大門,難道你們不想試試嗎......”
教室里大家肯定的回應著——“想!”
“想!就給我好好學,就跟那個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航天員一樣,沖出你們7.9公里的秒速!”
來源:央視新聞微短劇 《7.9公里/秒》
當短片中的思考映入現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李東陽?
人生一程,我們各自懷揣著夢想,渴望著有大顯身手的空間,讓自己登上圓夢舞臺。
可在追夢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世間萬物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引力,不管是家庭環境還是自身健康,是突如橫禍還是固有枷鎖,生活總是少不了這樣那樣的“引力”。
它們牽絆住我們向前的腳步,甚至磨滅著繼續趕路的勁兒頭,迷茫之下我們可以像李東陽一樣暫時消沉,但短暫消沉過后務必打起精神。
我們要想辦法逃離這種“引力”的牽制,掙脫現實的束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正因如此,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才顯得格外重要與珍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的吶喊穿越千古成為無數寒門學子迎難而上的信念,他們帶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跨過重重山路,奔赴夢想彼岸。
來源:央視新聞微短劇 《7.9公里/秒》
再次回到短片,短片結尾所展現的中國航天歷程看得人熱血沸騰。
1970年,中國航天在舉步維艱中沖出了第一宇宙速度,四十多年來勤耕不輟,書寫了中國航天事業輝煌璀璨的篇章。
而在同樣道阻且長的人生歷程中,希望你我都有不畏艱難的勇氣,向著未來沖出自己人生的7.9公里秒速。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58
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