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決定自2014年起將每年3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零歧視日”。
旨在號召全社會關注艾滋病防治事業,共同努力消除社會歧視,給艾滋病感染者應有的尊重、關愛以及同等的機會,讓他們感到社會的溫暖。
來源:搜狗百科
在今年世界艾滋病零歧視日到來前不久,一則有關艾滋病的好消息傳來。
據相關媒體報道,美國68歲男子保羅·埃德蒙于近日宣布,在接受干細胞移植后其體內的HIV已被清除,成為全球第5個艾滋病治愈者。
他的治療團隊負責人在《自然醫學》中也表示保羅的治愈是真正的治愈,而不僅僅是長期緩解。
來源:微博截圖
從1981年人類確認發現艾滋病到現在,40多年來,人們對艾滋病治療的研究一直在推進,關于HIV感染的治療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如今,第五例艾滋病治愈患者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攻克這一疾病的更多希望。
但我們也明白對于很多艾滋病患者而言,很多時候擊垮他們的并非艾滋病本身,而是來自周圍的敵意和歧視。
這些敵意和歧視讓很多艾滋患者不敢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外出、不敢與人敞開心扉交流言歡、不敢有一點對于未來人生的期盼......
艾滋病的確是我們憎恨的敵人,但艾滋病患者只是病人,他們和所有人一樣,享有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賦予公民的各種權利,也應當被其他社會成員所正視、尊重。
近些年隨著社會各方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人們對艾滋患者的友好度明顯提升,但還有不少人未摘下“有色眼鏡”,依舊談“艾”色變。
其實當我們對艾滋病有了足夠了解,就會發現它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可怕。
來源:搜狗百科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第10個艾滋病零歧視日的腳步,進入艾滋病患者的世界,以科學知識為武裝,打破艾滋偏見。
關于傳“艾”,我們要知道:
1. 性傳播 :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
2. 血液傳播:輸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解剖刀、輸血設備等。
3. 母嬰傳播: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可能會通過懷孕、分娩和哺乳將病毒傳染給嬰兒。
關于防“艾”,我們要知道:
1.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遠離毒品;
2. 盡量減少輸入血或血液制品,須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檢測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3. 不與他人共用針頭、針管、紗布、藥棉等用具;
4. 不去消毒不嚴格的機構打針、拔牙、穿耳眼、紋眉、針灸或手術;
5. 不與他人共用牙刷、牙簽、剃須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膚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6.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7. 發生高危行為后及時使用阻斷藥,24小時內阻斷效果最佳,超過72小時阻斷成功可能性將大幅降低。
知“艾”防“艾”不歧“艾”
消除歧視,我們如何行動?
首先,我們要知曉一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比如:
與艾滋患者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
艾滋病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飲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設施傳播,同時也不會咳嗽、打噴嚏、蚊蟲叮咬等途徑傳播。
其次,我們要正視這種疾病的存在,在提高預防艾滋病能力的同時尊重理解艾滋患者的不幸。
要知道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條件不僅需要醫學的進步,也需要全社會人心的成長。
所以就需要我們摒棄孤立與偏見,多一些理解與關懷,很多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善意的微笑、一次認真的傾聽......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能量。
來源:圖怪獸
今天是艾滋病零歧視日,是呼喚公眾消除艾滋歧視的節日,但又不僅僅如此。
它是對社會歧視現象的發聲,對社會公眾的呼吁。人人生而平等,都有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的權利,不應因人種、國籍、宗教、文化、性別、身體狀況等受歧視。
消除歧視的道路,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請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能讓零歧視、零偏見的環境成為現實。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281
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